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劉培柏博士今(29)日向蘋果日報投書,指出臺灣養雞場內早存有高病原性的禽流感疫情,但農政單位選擇隱瞞而對外稱是低病原性病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隨後發布新聞稿解釋,強調低病原性的禽流感分離毒株若是以人工繼代進行增毒的實驗,並不能作為例行的診斷標準。另對於劉培柏指稱,歐盟、北美、日、韓等國對於低病原性禽流感疫情,都採全場撲殺淘汰政策的說法,農委會澄清,並非所有案例都得立即採取撲殺,各國皆需依個案採取不同措施。

農委會表示,曾經透過台日合作,將92年、97年的臺灣禽流感分離毒株送至日本禽流感參考實驗室作病原性鑑定,結果與台灣鑑定的結果相同,一樣為低病原性,而實驗後也發現,任何低病原性的禽流感病毒,若經過人工接種一定的代數之後,都有可能產生突變,但這樣的實驗與自然界中禽鳥的傳播和增殖情形並非相同,因此,人工實驗結果不等於自然傳染的實際情況。

農委會進一步指出,自然界因為突變而由低病原性轉高病原性的案例,幾十年來不到50例,這種機率如同地震,而目前世界各國也只有少數國家在進行野生禽鳥的禽流感分離毒株的實驗,因此,報告相當有限。

對於劉培柏所提出,低病原性禽流感疫情,歐盟、北美、日、韓等國都採全場撲殺淘汰政策的說法,農委會澄清,對於低病原性禽流感防治政策,世界動物組織或歐美澳等國家,基於經濟、產業、動物福祉等原因,得採撲殺、監控無病毒後上市或疫苗免疫等方式處理,但並非所有案例都得立即採取撲殺,以美國火雞H7N3低病原性個案來說,此案例就未採取撲殺行動,因此各國皆需依個案來採取不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