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譽信評調降台灣主權評等,預估政府債務將於2016年達GDP的一半;年後財政部國債鐘顯示,國人每人分擔國債達20.8萬元,尚不包括主計處所估的隱藏負債。新台灣國策智庫今(10)日召開記者會檢視政府財政指出,「特別預算浮濫、借多還少、以債養債」是政府公共債務快速累積的制度性原因。

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指出,今年度的總預算及特別預算舉債達4290億,為史上第三高,每支出100元,就有11元是用來還債的。他認為,政府過度減稅,促產減稅優惠也無法一次落日,營所稅減稅後的編列,也過度樂觀。王榮璋警告,除非稅收巨幅成長或者歲出規模大幅縮減,否則快則2013年度、慢則2014,將因公債法舉債上限的規定,面臨編不出預算的窘境。

他說,財政部不應只是說明舉債符合公共債務法上限的規定,因為那是最低的財務安全限度,在這限度以下,就算固定編列一定比例還債,在沒有固定財源來還債之下,仍是以債養債;而且特別舉借浮濫,這部分並沒有納入公共債務法計算。

台北大學財政系教授蘇建榮認為,舉債救經濟效果有限,馬政府引以為傲的去年經濟成長率10.47%,當年度中央債務,無論是名目或實質金額均為歷史新高,佔GDP比也是歷來最高,但其相對應的公共投資支出增加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卻僅有0.71%,遠低於出口及民間消費與投資支出的貢獻。這不免讓人質疑馬政府所宣稱舉債救經濟的效果。

他呼籲政府要進行稅制結構改革,要不然光有GDP成長率,但稅收卻趕不上經濟成長。而且軍公教課稅,課多少補多少,也無助於改善財政。他強調,要用「結構性財政赤字」去規範政府的舉債,才有辦法在景氣榮枯之間去平衡。

「國債鐘不老實!」新台灣國策顧問研究員陳錦稷說,我國沒有像美國一樣,將國債鐘置於人來人往的鬧區,僅在每月7日秀出債務總額與全民平均負擔額,無法分分秒秒顯示。再者,我國所揭露的資訊並不包括:地方政府債務、非營利基金自償性債務、社會保險保費補助款、道路徵收補償等實質債務負擔。在野黨更痛批財部說謊,認為中央政府舉債比所公布的數據多了近5倍。

新台灣國策智庫董事長吳榮義警告,政府借錢還是要我們來還、不然下一代也要來還,但這社會好像不關心,因為沒有即刻的危機感,當臨界點到來,將會是一場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