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黨籍眾議員吉佛茲(Gabrielle Giffords)等人遭遇槍擊事件,引發全美對於政壇仇恨語言的檢討。共和黨領袖裴琳(Sarah Palin)更成為眾矢之的。裴琳也急著自我辯護,卻因為措辭不當,治絲而棼,反而引起更強烈的反彈。

裴琳不但是共和黨內的茶黨運動領袖,更曾經在去年期中選舉刊登廣告,把吉佛茲等人的選區以準心描繪,並且曾被吉佛茲警告這樣做的後果。裴琳昨天在她的臉書上發表了一則影片,說:「在這場悲劇發生後數小時內,許多記者和評論人很不應該地泡製了一場『血誣』(blood libel)」。

這個詞與猶太人被迫害的歷史息息相關。《時代週刊》(Times)報導,早在公元前1世紀就有住在亞歷山卓城的希臘人Apion在文章中寫道,猶太人每年要抓一個希臘人,用他的血來祭祀。此後這種謠傳也散佈在歐洲各地。從英國到斯洛凡尼亞乃至更東邊,到處流傳著猶太人抓外邦小孩來獻祭、甚至作逾越節祭餅的謠言。

這種謠言又因為當年猶太領袖逼迫羅馬總督殺害耶穌時,曾經口不擇言地說自己和後代會承擔這筆血債,而更使某些反猶人士能以此搧風點火。1475年就有8位猶太人因這種謠言被處決。1492年,西班牙甚至以此為理由將所有的猶太人驅逐出境。

這樣的謠言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還有記載。二戰結束,納粹德國令人髮指的大屠殺被揭發,以及以色列建國之後,這樣的謠言才逐漸銷聲匿跡。「血誣」這個詞反而被猶太人用來指控歷史上世人對他們的長期迫害。例如1984年以色列前國防部長夏隆(Ariel Sharon)就曾經控告《時代週刊》,說該媒體對以色列和黎巴嫩的戰爭所做的負面報導,是對以色列進行「血誣」。

《今日美國》(USA Today)指出,裴琳說自己是「血誣」的受害者,讓許多猶太拉比跳出來責備她麻木不仁、口不擇言,並且對那些大屠殺中的倖存者和各種反猶運動的受害者不敬。

「猶太教改革宗宗教行動中心」的執行長撒巴斯坦拉比(Rabbi David Sapperstein)認為,裴琳在臉書上放的這則新影片讓他們感到憂心。他認為,「它不但未能冷卻眾議,反而使之更加激烈。對我來講,裴琳錯失了展現領導力的機會。」

裴琳不但是茶黨運動的領袖,也是共和黨內最可能在明年出馬角逐總統候選人的人選之一。這次的事件對她來講不啻是個極大的考驗,但她使用「血誣」一詞來自辯,已經引起極大的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