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風樂坊的樂手從一般國樂演奏,到組合戲劇表演元素在舞台上奔跑,即便團員疾呼難道一定要跑跳才能讓更多民眾接觸到國樂?采風的副團長林慧寬仍說不段創新的國樂表演模式,才能將國樂樂器帶到全世界。

1991年成軍的采風樂坊,一開始表演只以單純的樂器演奏為主,一直到中國導演張藝謀為電影《十面埋伏》來台尋求合作的國樂團體,采風以7隻琵琶的組合配合演出經典樂曲,心生了拓展國樂與各種戲劇元素結合的想法。

采風的《十面埋伏》是「東方器樂劇場」的開創之作,該劇把中國歷史的楚漢相爭,利用樂器去作劇中人物的詮釋。

林慧寬表示,嗩吶飾演楚霸王項羽,琵琶飾演虞姬,這樣的器樂劇場模式是藝文界的首創。各個樂手曾向她反應以前獨奏只要背好一部分的樂譜,但為了器樂劇場卻要背下整場90分鐘的譜,除此之外,樂手還要丟下譜架展現肢體動作,每位樂手無不背負莫大壓力,直到采風首場在宜蘭的成功演出,才讓他們確定這種國樂的創新演繹是可以被大家接受的。

采風也勇於與西方樂團合作,林慧寬說「現代音樂」是采風發展的重要一環,運用獨特的絲竹音樂,與西方樂器混和演出新作品。采風第一個與國際樂團交手的是來自維也納的「Klangfroum」,林慧寬說雙方會面時「Klangfroum」的團員對中國樂器非常感興趣,兩方甚至當場競奏起來。

多年前采風的團長黃正銘與林慧寬短期定居於北京,被中國樂手詢問台灣音樂特色在哪裡?從而讓兩位回台經營國樂的在地化工作,從國樂與台灣民謠結合,器樂劇場的全新嘗試,到與西方樂器的混和編制,采風以國樂為軸心,融合各樣文化去拓展國樂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