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創會理事長顧忠雄今(3)日在「全民新動力」節目上表示,深化民眾對公共事務的認識,並建造公民社會能帶來民主的進步。

顧忠華提及當時創立社區大學,與教育改革前輩黃武雄有關。1990年代,黃武雄聚集了3到4萬的的群眾呼籲政府實行教育改革,當時參與的顧忠華認為,雖然教改在體制內實行,但推動者都是成年人,若這些成年人沒有接受充足的公民教育,未必能對社會或是政府決策做出擲地有聲的言論。於是這些想法催生了未來社區大學的成立。

顧忠華提及,97年黃武雄在平面媒體發表了一篇「深化民主,才能發展新文化」的文章,寓意在於發展社區大學,讓更多民眾接受高等教育與社會學習,進而提高公民對公共議題的辯論,深化台灣的民主發展。所以當1998年,第一所社區大學─台北文山社區大學成立,便以「知識解放、公民社會」作為努力目標。

社區大學發展至今,每個縣市都有至少一所社區大學,全台包含離島已經有85所的社大。撇棄大學內典型的教育手法,顧忠華戲稱大學只是在提供一個「套裝軟體」的學習版本,學生被動學習,也不知道為何學習。相反的是,社區大學至今約20幾萬名的學生,卻能扭轉學員對體制內教育的挫折心情,瞭解「套裝知識」背後真正的血肉,讓學員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學習參與公共事務。

不過,顧忠華點出,走體制外發展並非當初建立社大的原意。他說,社大補足成年人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遺憾是美意,不過在近來大專院所設立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但社大的另一個目標「建立公民社會」,顧忠華認為我國應有「終生學習」學士學位的可能性。尤其台灣教育普遍朝向智育發展,他說,「民眾的價值觀常是習焉而不察」,如果能提供一個平台,讓師生互動相互辯論,許多政策、社會福利等議題都能在此激盪出來,有助我國朝向一個完整的公民社會發展。(http://newtal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