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地區開埠以來第一所大學就是萬華社區大學。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的常務監事李端端說,萬華社大成立之初,民眾皆寄予厚望,讓她倍感壓力。但李端端認為,輔助弱勢繼續求取知識,是她在教育界不間斷的努力動力。

「全民新動力」今(20)日繼續關懷社區大學的發展,來賓為身兼萬華社大校長的李端端,與前萬華社大副主任于文正。

創立一所非體制內的大學,李端端感慨地說實在是非常艱難。尤其李端端在社大服務前,於補教界的經驗,更讓大家帶著一副有色眼鏡去看待李端端,誤認為她要從補教界「撈錢撈過河」到社大。

幸運的是,10年前創立萬華社大之初,李端端得到伊甸基金會,與勵馨基金會的大力支持,讓李端端與她的工作團隊能夠與社會福利機構站在同一陣線,堅持著照顧弱勢朋友的求知慾。

提到大家對萬華的觀感,總是不脫一個古老城市裡的遊民、流鶯與角頭文化。李端端在萬華社大的夥伴于文中說,舊社區裡的新觀察,是于文中甫踏入萬華裡驚豔的一件事。于文中不諳閩南語,他卻說遊走在萬華社區完全沒有語言的困擾,讓他如魚得水地輔助社大校務。

將社區大學與社區民眾充分結合的例子,可以從《艋舺傳奇》這本社大刊物一窺其一。刊物製作團隊由萬華社大編輯採訪社負責,內容則多見艋舺攝影社提供的照片,與在地人物與小店的專訪。

在民國92年就試圖以影像紀錄老艋舺陳舊身影的于文正說,因為拍攝社大影片關係,讓他有了機會去訪問一位社大高齡的學員。于文正描述,西門町那位老學員的住家,與木造建築都成為一個在他腦海中難以磨滅的印象。而影片完成不久,聽到此位學員的死訊,讓他確信紀錄在地的聲音與影像,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電影「艋舺」一片即將上映,場景就在萬華。影片拍攝期間,許多社區居民都擔心會不會過份渲染艋舺過往的暴戾?為此,社區居民也不斷與「艋舺」劇組交涉宣傳手法,成功讓「艋舺」官網多出了一個「來去艋舺」分類,提供許多生活資訊,並且宣傳時也少了製造負面印象的機會。

李端端與萬華社大的夥伴積極推動關懷弱勢與社區培力,萬華每個活動幾乎都能瞧見社大的參與。10年走過了,看到居民與社區一同成長,是李端端認為最受感動的一點。(http://newtal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