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今(13)日報導,俄羅斯並不認為新油管計畫將損及東歐利益。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表示,這項耗資107億美元的計畫純粹出於商業考量,並無戰略目的。俄羅斯天然氣公司的天然氣有28%輸出到歐洲。

北流(Nord Stream)的執行長與前東德人物瓦尼席(Matthias Warnig)說,東歐的恐懼並不合理。「柏林圍牆早在二十年前就倒了。」他表示,歐洲需要額外的天然氣供給,來補償產量日減的北海油田,而最適合取得天然氣的地方就是俄羅斯。

歐洲官員則稱這項計畫能夠團結歐洲,並且加強歐洲的共同能源安全。歐洲執委會與歐洲議會早在2000年便為這項計畫背書,之後在2006年又宣示過一次。

另一個名叫南流(South Stream)的相似計畫則將通過黑海。這兩個計劃都可以避免西歐做出類似去年一月烏克蘭事件的反應,從而節省俄羅斯的政治與財務成本。去年俄羅斯中斷了烏克蘭的油管,並引發西歐國家的抗議。

俄羅斯在西歐採行的各個擊破策略頗為成功,中東歐國家殷殷警告的聲音很難傳入西歐國家的耳朵裡。

「俄羅斯事務是最能分裂歐盟的議題之一。」喬治城大學的歐亞暨俄羅斯暨東歐研究中心主任斯坦特(Angela E. Stent)說:「俄羅斯跟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對西歐個別國家的來往交際頗為成功。」

與俄羅斯具有連結的西歐公司、人物,以及西歐的油氣利益無不加速了西歐對俄關係的發展。

最明顯的例子是前德國總理施若德(Gerhard Schröder),他認為商業往來是將俄羅斯整合進歐洲的手段。哈德森機構(Hudson Institution)的歐亞能源權威巴然(Zeyno Baran)說施若德是這筆交易的有力掮客:「少了他,根本不會有這筆交易。」

2005年失去政權的幾個禮拜前,施若德政府敲定了這筆油管交易,包括了14億6千萬美元的德國貸款擔保。

然後施若德成了北流的總裁。施若德表示他在下臺之後才決定接受此職,並稱對貸款擔保毫不知情。

在1980年代時,北流計畫執行長瓦尼席是東德秘密警察外交情報部門的首腦,而現在的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V. Putin)當時則是一名東德德勒斯登(Dresden)的格別烏幹員。

瓦尼席的背景愈加激發外界的揣測:在北流計畫底下,是否有隱晦的冷戰關係勾結?但瓦尼席說他的間諜生涯跟今天的油管辯論無關。

但其它的關連甚至更明顯。前芬蘭總理里博能(Paavo Lipponen)收受北流的金錢,確保北流計畫獲得核可。北流在布魯塞爾的連絡人薩斯(Sass)則是里博能的親信。

2008年的時候,俄羅斯天然氣公司提供時任義大利總理的普羅第 (Romano Prodi)在南流的工作職位,但是普羅第拒絕了。

既然油管現在看來勢不可免,法國也見風轉舵了,想要藉由法國天然氣公司(Gaz de France)的名義,加入這個俄、德、荷合資的企業集團。不然的話,法國就只能透過德國的中間人來買得天然氣。

分析家表示,德法對於俄羅斯能源的競逐,正是雙方爭奪歐洲的政治與經濟優勢的縮影。對她們來說,為國家及公司利益而爭奪資源是最重要的,無論是歐洲的團結,或是東歐的恐懼都只在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