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論》「臺語文」的前世今生

    新聞 專論》「臺語文」的前世今生

    2023.04.13 | 14:11

    《臺語台》的字幕選用以臺語漢字為主的「臺羅拼音方案」之後,但為兼顧現實,電視頻道字幕主要包含「臺文/華文雙字幕」、「臺文/羅馬字幕」,以及「臺文字幕」、「華文字幕」四種。不過,自開播以來,對以上四種字幕,觀眾各有喜好與批評,甚至許多人仍在質疑「臺語」有字嗎?當然有。臺灣的「臺語文」漢字書寫,至少已超
  • 專論》臺語的身世

    新聞 專論》臺語的身世

    2023.03.28 | 11:53

    「臺語」,或稱「臺灣話」,在1970年代之前,原為台灣社會約定俗成之名稱,後因國民黨政府「國語政策」因素,「臺語」遂由「閩南語」取代,2000年之後,教育部又以「臺灣閩南語」稱之;2022年11月,主管語言政策的文化部,在國家語言發展報告當中,關於書面用語的相關規範,已建議各機關優先採用「台灣臺語」
  • 呂東熹觀點》「管案」照妖鏡 我差一點當了職業學生…

    新聞 呂東熹觀點》「管案」照妖鏡 我差一點當了職業學生…

    2018.05.14 | 12:29

    近幾個月來,因為年薪千萬元「管中閔獨董」是否就任台大校長一案,引起社會各界沸沸揚揚,挺「管獨董」的部分舊勢力成員,紛紛跳出來要求政治組織退出校園,話說的是很有道理,但哪一個團體或組織,才是最大的校園政治組織呢?哪一個政治勢力,又是盤據校園的最大受益者呢?1990年代之前讀過大專院校的畢業生,大家心中
  • 呂東熹觀點》《國語日報》屬於誰的?

    新聞 呂東熹觀點》《國語日報》屬於誰的?

    2017.09.11 | 14:47

    繼國民黨黨產案後,教育部打算介入《國語日報》認定是否屬政府捐助財團法人,卻引起舊董事及100多名員工抗議教育部接管,到底,《國語日報》屬於誰的?抗議案起於8月30日教育部邀集《國語日報》16名董事召開座談會,會中原本打算釐清《國語日報》內有無教育部出資,會中10名董事對教育部未待董事會開會,就在簡報
  • 呂東熹觀點》《中華日報》一段搶奪國產的歷史

    新聞 呂東熹觀點》《中華日報》一段搶奪國產的歷史

    2017.09.08 | 20:21

    國安會諮詢委員林峯正8日正式接任行政院黨產會主委,由於7日這項人事案公布後,林峯正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他上任後,「針對國民黨附隨組織的認定是未來的工作重點」,並且強調,未來黨產會將「上窮碧落下黃泉」,完成轉型正義的最後一哩路。林峯正「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談話,被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洪孟楷在臉書撰文批評,
  • 呂東熹觀點》語言平權!  補助台語節目的空花水月

    新聞 呂東熹觀點》語言平權! 補助台語節目的空花水月

    2017.07.18 | 12:24

    近來,「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聯盟」(以下簡稱催生台),積極推動《台語公共電視台》的成立,雖然獲得民間團體與國會過半數立委熱烈響應,但仍有部分媒改學者、政黨或同業持反對或保留態度。這是事之必然,社會對於任何議題本來就有各種意見,也是相當正常的反應。本文,主要是針對部分持保留態度者所主張「應採補助商業電視
  • 呂東熹觀點》228受難的廣播人陳亭卿

    新聞 呂東熹觀點》228受難的廣播人陳亭卿

    2016.02.27 | 11:02

    陳亭卿,1914年11月12日生,臺中縣龍井鄉人(即今東海大學旁的新庄),號漢侯,字慶門。1920年就讀龍泉國校分教場,由於山上只能念到四年級,五、六年級就回到本校;1926年龍泉公學校畢業後,考上現在的臺中一中。中一中畢業後,得到校長道山一夫推薦,於1930年負笈東瀛廣島市修道中學,畢業後回臺報考
  • 呂東熹觀點》228事件/替外省人解危 反遭射殺的記者鍾天福

    新聞 呂東熹觀點》228事件/替外省人解危 反遭射殺的記者鍾天福

    2016.02.26 | 11:46

    「228事件發生時,父親鍾天福擔任《國聲報》高雄記者,3月6日本來跟《台灣新生報》記者謝有用等人約好,要一起前往高雄市政府採訪。臨行前他受託去救了一家不認識的汕頭人,延誤採訪,事後趕到高雄市政府採訪時,正好遇到大屠殺,當場命喪市府大樓前。」鍾弘年說,家境原本不錯,但父親於228事件罹難後,家道中落;
  • 呂東熹觀點》從風起雲湧投入媒體到噤聲失語的新聞界

    新聞 呂東熹觀點》從風起雲湧投入媒體到噤聲失語的新聞界

    2016.02.25 | 16:36

    二次大戰前後,臺灣知識份子,原本熱衷於辦報或擔任專職記者、編輯工作的文化人,受228事件影響,被迫脫離文化傳播戰場,使得日治時期因文化啟蒙,以及在抗日運動過程中所建立的文人批判精神與傳統,遭到斷裂、重挫、壓抑或出走,臺灣人更進而失去了文學、文化傳播的主導權。臺灣在日本統治初期,雖無報禁,但採特許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