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高峰會把北約帶入新常態,歐洲在安全與經濟結構上同時轉向。32國正式承諾在2035年前將國防相關支出提高到國內生產毛額的5%,其中3.5%屬於傳統國防,1.5%用於基礎設施、網路資安、民防與工業韌性。這項決議讓戰時心態制度化,對歐洲財政與產業配置產生深遠影響,也使歐盟在地緣戰略上邁出整合的關鍵一步。

5%的雙軌架構改寫了過去僅鎖定2%軍費的簡單目標。傳統軍費提高到3.5%,意味著人員、裝備與聯合演訓的能量全面擴張,外加1.5%專項導入於交通港口強化、資通訊防護與關鍵基礎設施升級,相當於把民生系統納入安全架構,使嚇阻與韌性同步提升。多個來源指出,這是歐洲在俄羅斯威脅與美方壓力間的折衝方案,並設定2029年中期檢討與遞增路徑,把支出與能力目標綁在同一軸線上。

這場轉向標誌著歐盟戰略自主的現實化。歐洲不再把安全當成美國的外包公共財,而是著手強化本地防務產能與跨國採購,形成區域性整合的新常態。未來10年,彈藥、飛彈防衛、無人系統與資安供應鏈都將迎來資本湧入。政策智庫普遍預期,若各國依時達標,歐洲國防產業將新增數百億歐元需求,並迫使各國預算與歐盟產業政策產生協同調整。

財政政治的掙扎雖不會消失,但方向已定。西班牙等國曾對達標能力表示憂慮,仍在最終文本中支持決議,顯示安全現實與政治壓力已重塑共識。面對高通膨與債務上限,各國只能透過中長期遞增、國防投資與民生韌性混合計帳,以及歐盟層級工具來緩衝。未來的每一次預算季都將是安全與福利的拉鋸戰,歐洲政治將在「更多安全」與「穩住社會」之間尋求新平衡。

海牙共識把烏克蘭戰爭的教訓寫入制度。從彈藥產能、跨境運補通道到抗擾動電網與鐵路節點,歐洲把韌性視為戰力的一部分。這不只是加錢,而是讓整個社會進入可持續作戰的狀態,把和平紅利轉為安全紅利。北約與歐盟機制在標準、採購與產能上將更密合,安全外部性透過共同投資與共同採購被制度化為集體利益。

全球供應鏈與科技產業的外溢效應將快速浮現。歐洲的資本支出與政策誘因會帶動彈藥系統、空防雷達、資安與無人系統的長期訂單週期,推升材料、機械、半導體與軟體服務需求。歐洲對非中國供應鏈的偏好將持續上升,跨大西洋與印太的技術同盟也會更緊密。這不只是軍工擴張,而是以安全為導向的科技與製造再地化。

政治訊號與風險並存。提高支出不代表戰力自動提升,關鍵在於聯合作戰概念、互通標準與維修後勤能否同步到位。若1.5%的韌性項目變成鬆散分攤,將稀釋嚇阻效果並拖慢產能擴張。若歐洲內部在時間表與分工上缺乏紀律,金融市場對財政可持續性的疑慮也會反向反映在利差上。這些風險提醒人們,海牙不是終點,而是執行力的大考。

對台灣的戰略啟示極為清晰。歐洲安全結構的重編將擴張對無人系統、感測器、資安與高可靠度零組件的結構性需求。台灣若要把地緣風險轉為產業動能,必須透過標準適配、在地認證與壽期維修補齊最後一哩,讓「供應商」升級為「系統夥伴」。在民主供應鏈的共識下,台灣可與歐洲建立共同研發與產能共擔的機制,把韌性與成本優勢綁在一起,才能抓住海牙帶來的結構紅利。這是安全與產業政策協奏的時代,歐洲已按下轉向鍵,台灣要用執行力對齊節拍。

楊聰榮(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