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日交流從冷戰後的經貿、民間互動,逐步延伸到安全面向,從情報共享、後勤支援,到近年面對區域軍力失衡而啟動的防衛對話與聯合演訓,日本對臺安全的關切已非抽象口號,而是具體的政策與法制討論基礎;現任首相高市早苗在眾議院有關「臺灣有事可能構成存亡危機事態」的表述,讓臺日安全互動再度成為外界檢視東京戰略抉擇的放大鏡;同時間,前首相鳩山由紀夫主張「臺灣是中國內政」與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極端言論,則立刻放大了區域政治的緊張與輿情效應。
高市言論對臺灣的直接影響與戰略機會
高市早苗把「臺灣有事」置於日本安全法制能否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判準之下,從政治訊號上等於把臺海安全與日本國家安全連結,為日臺更緊密的防務協調留出法律與政治空間;對臺灣而言,這種表態短期內能帶來三項實質好處:一、強化日方在外交場域替臺争取更大戰略空間;二、促成更密切的情資與預警合作;三、為臺日在危機時的軍事協調(例如補給通道、後勤援助、海上封鎖解除)建立可操作的法理基礎,這些正是臺灣在面對中共持續擴張軍力時所極需的國際支援層面。
高市言論對中國的影響與北京可能的反應
此番表態在北京觀感上無疑是刺激性的;一方面,它會被視為區域盟友網絡凝聚的證據,促使北京以外交、宣傳甚至更強硬的軍事信號回應;另一方面,激烈言論(如中國外交官在社群平臺的極端措辭)亦可能反過來刺激東京國內的保守派鞏固強硬路線;簡言之,言語與法制的升級容易帶來「安全困境」,促使雙方在軍事部署與外交博弈上互相抬高代價。
亞太穩定性的外溢效應
日本開始把西南(臺海—琉球)視為防衛重心的轉移,已非新議題;中共近年在彈道/巡弋飛彈、兩棲登陸能力與海軍遠洋力量的投入,已改變區域權力平衡,使得日美臺間的戰略互動更為頻繁與敏感;高市早苗的表態,短期內可能強化日美協同,但同時也可能讓北京加速採取「試探性」軍事或非軍事手段以測試國際反應。
結語
高市早苗的話語效應既帶來機遇也帶來風險;對臺灣而言,重要的是把言語帶來的戰略窗口化為可執行的合作架構與戰時準備,而不是淪為單純的政治口號;東京與臺北若能在情資、後勤、演訓與法理支援上同步強化,就能在外交場域與軍事實務上同時「把脈」與「備戰」,以最小的衝突風險換取最大程度的防衛效果;面對北京持續的軍力擴張,亞太的穩定將越來越依賴週邊國家間的務實聯防與危機管理能力。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