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共持續升高的軍事壓力,台灣必須誠實面對一個現實:和平不是口號,而是要靠實力維持。國防部近期提出超過七千億元的軍購特別預算,引發社會熱議。這筆錢數字龐大,但其背後意義,正是確保台灣在危險環境中維持和平與自由的必要投資。
陸、海、空三軍的採購項目各有重點。陸軍將購買 168 輛 M109A7 自走砲,以取代老舊火砲,提升地面反擊與防禦縱深;海軍規劃採購 216 架智慧型垂直起降無人機,有助於建立全海域感知與監控能力;空軍則增購 愛國者三型增程版(PAC-3 MSE) 與 NASAMS 防空系統,強化對中共導彈與無人機攻擊的防禦。
投資不是為了挑釁,而是為了讓敵人清楚:任何進犯都將付出極高代價。當對方知道「打不贏、也不划算」,戰爭自然被嚇阻。這才是現代威懾的核心邏輯。
此次特別預算中也納入國造 「強弓飛彈」 採購,象徵台灣防空科技逐步成熟。近年國防自主計畫不僅讓國軍獲得更適合本土環境的武器,也帶動國內航太、電子與材料等高端產業發展。透過自主研發與國際合作並行,台灣逐漸建立「能買、能造、能修」的防衛韌性。
這不只是軍事強化,更是戰略自主的基礎。沒有自製能力,就無法真正掌握國家安全命脈。
有人憂心軍購會刺激北京,但事實上,台灣的克制從未換來善意。共機擾台次數屢創新高,導彈部署愈趨常態化。問題不在於我們買不買武器,而在於對方從未停止威脅。
真正的和平,靠的不是退讓,而是足夠的防禦實力。軍購的本質不是「準備打仗」,而是「確保不必打仗」。
現代戰爭牽動整個社會,國防不再只是軍人的責任。無人機、資安防護、基礎設施保護,都是全民防衛的一環。唯有民眾理解軍購的必要性,國防改革與防衛建設才能落地。
七千億元的軍購預算,表面上是開支,實質上是保險。它保障的不只是國家的邊界,更是每個台灣人過平凡生活的權利。投資國防,就是投資和平;當我們有能力自保,世界才會真正尊重台灣。
支持軍購就是支持台灣在不穩定的國際環境中,有能力守住和平。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