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宣布推行「一次性台胞證」制度,允許台灣民眾在抵達指定口岸後現場辦理通行證,效期三個月,北京宣稱此舉是為了「便利台胞往來、促進兩岸交流」,並在政策推出後透過大陸媒體大肆宣傳,塑造成「惠台利民」的新措施,甚至計畫未來擴及更多口岸與城市。對此,陸委會指出,此政策未經雙方協商,恐引發個資安全、法律保障及政治操作等風險,並質疑中共藉「便利」之名,行統戰之實。
中共長期以來以「民間交流」為包裝,實際目的在於削弱台灣的自主立場,讓台灣民眾在無形中接受「兩岸同屬一中」的框架。「一次性台胞證」制度看似是單純的旅遊或臨時入境措施,實際上卻是中共「以民逼政」的策略延伸,透過降低赴陸門檻,北京希望吸引更多台灣人往返中國,以頻繁的民間接觸營造「兩岸一家親」的氛圍,藉此淡化台灣的主權意識與國家認同。看似柔性的政策,其實是政治滲透的一部分。
同時,北京希望藉「一次性台胞證」塑造「大陸照顧台灣人民、台灣政府設下障礙」的對比,藉此煽動台灣內部分化、對立,並在國際上宣傳「台灣民眾支持兩岸融合」的假象,操弄輿論鞏固自身統戰敘事,藉此打輿論戰與心理戰,意圖讓「中國主導兩岸關係」成為既定印象。
此外,此政策涉及個資與行蹤監控的風險,台灣民眾在口岸現場辦證,所留下的資料、影像與行程紀錄都將被納入中國的內部監控系統。不僅關乎個人隱私,也潛藏被利用於情報分析或政治壓力的風險。當前中共數據治理高度集中,一旦個資外流,台灣政府難以介入或追訴,這對國家與人民個資安全都構成潛在威脅。
短期而言,該政策能為部分旅遊、探親或商務人士帶來便利,但長期看來,其政治風險與戰略目的應更加注意。中共可藉此建立更直接的民間接觸管道,透過文化、經濟或輿論活動滲透台灣社會,逐步削弱民眾對主權與安全議題的敏感度。若台灣社會對中共的滲透逐漸放下戒心,中共未來恐以「擴大便利」為由,推進更深入的統戰與法律佈局。
兩岸往來應建立在對等、尊重與安全的基礎上,真正的交流,應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中共若真重視兩岸交流,就應放下政治操弄,正視台灣人民的自由選擇與制度差異。唯有平等互待、誠實對話,兩岸關係才能走向健康、穩定與和平的未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