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社會掀起一股「閃兵浪潮」。從藝人修杰楷、陳柏霖、坤達等人被捲入兵役爭議,到「閃兵集團」遭檢調起訴,兵役議題再次引發熱議。有人認為當兵浪費時間、耽誤事業,也有人認為這是公民應盡的義務。然而,若回到兵役制度的初衷──當兵,是為了保護國家、也為了保護家人。

在我們的父執輩眼中,「當兵」象徵責任與榮譽。那是一段鍛鍊意志、守護家園的歲月。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視當兵為「被迫中斷人生計畫」的負擔。根據媒體報導,許多藝人怕錯過黃金事業期、怕人氣下滑,選擇不惜觸法也要逃避兵役。這種現象,反映的不是個人膽怯,而是社會價值的轉變──我們開始忘了為什麼要當兵。

事實上,當兵的真正目的並非「浪費一年」,而是學習如何在危難時保護所愛的人。一旦戰爭來臨,能保護父母、家人、朋友的,不是金錢或學歷,而是我們的應變與防衛能力。保家衛國,不只是口號,而是具體的行動。

台灣兵役制度長期面臨兩大問題:訓練內容陳舊、制度信任不足。許多役男抱怨訓練「無實戰性」、「學不到東西」,導致服役動機低落。若國家要重建「服役榮譽感」,就必須讓年輕人看到意義,讓他們知道,這一年不是浪費,而是投資在保護自己與家人的能力上。

「當兵是義務還是枷鎖?」其實取決於制度是否能讓這份義務值得。政府要給役男合理的待遇與尊重,讓他們知道這一年是有價值、有意義的。而社會,也該重新給予服役者更多的理解與肯定。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