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2016年起連續十年調升基本工資,2025年月薪將達2萬9500元、時薪196元,累計受惠人數超過200萬人。這項政策讓台灣成為亞洲地區少數能夠持續十年調薪的國家,展現政府保障基層勞工生活權益的堅定決心。從數字來看,月薪從原本的2萬多元提升至近3萬元,不僅是量的改變,更代表台灣對於社會公平的質的追求。
政府連續調薪的政策背景,正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最佳佐證。主管機關已明令上市櫃企業應在永續報告書中強化薪酬政策揭露,這不僅是法規遵循的要求,更符合當今ESG框架下的社會責任精神。企業應將「配合政府基本工資調整」、「員工薪酬透明化」等措施詳實記載於永續報告書中,向投資人和社會大眾展現與政府政策同步、共同促進社會公平的積極態度。
這種作法不僅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也符合國際投資市場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期待。當政府率先建立薪資保障的制度框架時,企業的響應與配合就成為衡量其社會責任承諾的重要指標,這正是永續發展報告書中最具說服力的內容。
然而連續調薪對不同產業的衝擊程度並不相同。商總已為弱勢產業發聲,呼籲政府儘快提出配套措施,協助承受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度過調薪壓力。政府在追求社會公平的同時,也應該正視產業結構的差異性,針對勞力密集型產業、傳統製造業、服務業等提供差異化的輔導與支持。
這些配套可能包括稅賦減免、融資優惠、技術升級輔導等措施,讓企業有能力在提升員工待遇的同時,維持營運的穩定性。唯有如此,最低工資調升才能真正達到保障勞工與維護產業發展的雙贏局面,避免部分企業因成本壓力而縮減人力或影響經營。
最低工資的調升不應該只是政府單方面的政策宣示,而是需要勞資雙方共同參與、相互理解的社會對話過程。勞工期待合理的薪資待遇以維持生活品質,企業也需要適當的營運空間來創造就業機會與經濟價值。
真正的社會責任,在於找到這個微妙的平衡點。政府提供政策框架與配套支持,企業積極配合並善盡照顧員工的責任,勞工也應理解不同產業的經營現況與挑戰。透過三方的良性互動與溝通,台灣才能建立一個既保障基層勞工權益,又維持產業競爭力的永續發展模式。
這十年的連續調薪,不只是數字的累積,更是台灣社會走向成熟、理性對話的重要里程碑。讓我們期待未來能在這個基礎上,持續深化勞資合作,共同打造更加公平、包容且具競爭力的台灣經濟環境。
楊聰榮(勞動法權益維護促進會副理事長,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