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憲法訴訟法》修法案,三位大法官楊惠欽、蔡宗珍、朱富美日前發表聯合聲明,這份聲明在法界引起極大爭議。許多人已就法理問題提出批判,但更值得警惕的是,它其實為未來的憲法法庭訂下了一個危險的標準。那就是,讓大法官可以在憲政危機面前選擇沉默。

這一年多來,台灣政治爭議不斷。從立法院藍白聯手推法案,政黨對立延燒民間,社會撕裂愈演愈烈。面對這樣的政治氛圍,政府部門在每次應對時都該思考:這樣做,會不會為未來開惡例?

當初藍白合謀強行通過「普發現金法案」,甚至明訂即使舉債也得發放。若是行政院當時選擇退讓,不但等於承認立法權可以干預行政決策,還會讓立院日後食髓知味,再次用相同手法挾持行政權。憲政體制一旦退了一步,往往就無法回頭。事實上,這個原則對憲法法庭同樣適用。每一次釋憲都是為憲法秩序立下標竿。除非情勢有重大變化,否則大法官不該輕易背離過去的見解,因為那會影響日後審查的依據與標準。要改變見解,就必須提出充分理由並承擔政治壓力。這正是憲法守護者應有的勇氣與責任。

然而,三位大法官的聲明卻反其道而行。他們以程序為由,拒絕讓憲法法庭在明知憲法秩序被破壞的情況下採取行動,等於承認大法官可以在憲政遭破壞時袖手旁觀。這種態度,不只是怯懦,更是在為未來的怯懦找藉口。

憲法訴訟法的修法,明顯讓立法權能輕易製造憲政僵局,削弱行政與司法的制衡機制。當憲法法庭不願出手糾正,憲政的安全閥就失效了。今天看似風平浪靜,只是因為現任政府仍然自制、謹慎;但若哪天政權落入濫權者手中,而憲法法庭又因這份「前例」綁住手腳,誰還能阻止行政暴走?若總統以國安為由宣布戒嚴,甚至命令軍警對付異議人士,整個體制將無力反抗。那將是台灣民主的末日。

大法官是憲法最後的守門人。當體制被破壞時,他們的責任不是退一步,而是應該站出來恢復秩序。三位大法官的聲明,也許出於「法律謙抑」,但在憲政崩壞的邊緣,這樣的謙抑可能是一種危險。因為一旦守門人選擇沉默,憲政就會真的被關在門外。

綜言之,有些底線,不能退。否則今天的沉默,就是明天的災難。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