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院長韓國瑜口中雖然常掛著「堰塞湖」,但他恐怕並不真正理解這個現象。堰塞湖的形成,源自山體崩落阻斷河道,水流受困、能量積壓;而潰壩,則是積怨爆發的加速過程。它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場能量積累、系統崩壞、再組構的動力循環程序。
若用來對照台灣政治,今日的憲政制度與政黨體系,正陷入一個巨大的「政治堰塞湖」。制度老化、權責模糊、政黨為選舉而生、為權位而爭,民意長期被壅塞在體制之內,無法順暢流動。很顯然的,社會能量積壓到臨界點,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選舉中以情緒性的方式宣泄不滿與憤恨。
韓國瑜的崛起,就是這種溢流現象的體現。他並非洪流的起點,而是潰堤的出口。當政治菁英喪失說服力、公共政策失去連貫性、民眾在失望與焦慮中尋找情感寄託時,任何能象徵反建制、講真話的政治人物,都可能被洪水推上高峰。換言之,韓國瑜不是原因,而是結果。他正巧反映的是政治堰塞湖的結構性堵塞。
事實上,台灣需要關注的問題,不在於誰當了溢流的那個人,而在於這座政治堰塞湖何時能夠疏通。我們需要的,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潰堤與重建,而是系統的重新流動。那就是要讓權責歸位、讓民意有出口、讓各政黨回歸公共理性,而非情緒動員。
堰塞湖的可怕,在於它看似靜止,其實暗潮洶湧。台灣的政治體系亦然。若無法穩當期修復裂縫、疏導積水,下一次崩壞只會更加劇惡。韓國瑜不過是這場能量外溢的表象,而真正該被檢視的,是那條早已被政治泥石流堵塞的河道。民主自由的活力,不在一次次的潰堤,而在要讓水能永續的流動。
當我們再聽見「堰塞湖」這三個字時,或許真該深思:真正應被清理的,從來不是那個「溢出」而終將會被時代洪流淘汰的人,而是我們怎麼疏通整個被封堵已久的閉塞體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