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保走過三十年,今年預算第一次破兆元。政治人物們喜孜孜宣告「全民健康的保障」,彷彿這是台灣醫療的最好時代。但現實是什麼?醫師大量出走,急診、麻醉、小兒外科等「五大皆空」,病人看診要排隊,醫護疲於奔命。事實上,這樣的「最好」,卻有可能是全民健康的「最壞」。

新任衛福部長石崇良提出「擇優特約」:不再讓健保特約成為終身保障,品質差、違規、誘導自費的醫院診所,將被剔除。聽來大快人心,但問題是誰來評估?標準透明嗎?還是最後變成官員說了算?若沒有公開監督,「擇優」很快就可能淪為「擇人」,從改革進步變成行政懲罰條款。

醫師人力荒更是冰冷的現實。最辛苦的專科,待遇卻最低;最高風險的科別,卻沒人願意做。年輕醫師寧願跑去醫美,也不願熬夜救命。石崇良打算靠補助冷門專科來填補缺口,卻沒看到根本原因:制度設計讓「做苦工者收入最少」。只要健保給付結構不改,補助只會是止痛藥,最終仍是留不住人。

再者是醫師留任與醫美亂象。診所醫師有免稅優惠,醫院醫師卻沒有,這是制度上的荒謬。石崇良提出加班費免稅,算是遲來的正義。同時,針對醫美亂象,他要規定醫學生必須完成訓練才能做微整形手術,並建立代位求償,避免全民健保為醫美意外買單。這些措施方向正確,但問題是,台灣醫療資源,難道是得要靠醫美事故來推動改革嗎?

真正的炸彈是健保財務。2026年恐赤字707億元,依法應調漲健保費,但歷來政府怕得罪選民,總是用特別預算補貼。這等於把全民健康權交給政治算計。今天可以補,明天一旦財政吃緊,最先被砍掉的就是病人的權益。難道我們要等健保破產,才來補破網嗎?

值得提醒的是,這一切改革都少了最該被關注的「病人視角」。健保三十年來追逐效率:多少人次、多少花費,但病人要的是「安全」與「品質」。當醫生過勞、醫院拚評鑑、制度玩數字遊戲,誰還在乎病人真的得到什麼?

健保破兆,看似全民保障,實則掩蓋諸多危機。如果再不正視財務制度化、醫療資源再分配與醫療品質改革,這個號稱「最好時代」的健保,很快就會把我們帶向全民健康的最壞結局。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