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立法院在野兩黨聯手提出要阻擾台灣能源轉型進程的核三重啟公投案,所幸在8月23日的全民投票中並未獲得通過。天佑台灣,台灣人民再次展現智慧與決心,守護住這好不容易達到的「零核電」新時代。儘管如此,隨著電力需求成長與減碳壓力的加大,台灣非核能源轉型的政策確實也面臨著各式的挑戰。台灣社會再度出現「以核減碳」、「核綠同行」等返核的聲浪。然而,這種看似簡單的論述,卻總是忽略了安全、成本與國際趨勢等關鍵現實。
首先,核電並非真正的「乾淨能源」。雖然發電過程碳排低,但仍是會產生輻射污染物、核廢料、廢熱及其他污染物。最重要的是,至今我們始終無法提供安全、長期的核廢料處置方案。高階核廢料必須存放數萬年,任何環境或管理上的失誤,都可能釀成難以挽回的災難。台灣地狹人稠、地震頻仍,若再推動核電,不只是能源選擇問題,更是世代風險與社會正義問題。
其次,核電的經濟效益早已不如再生能源。全球太陽能與風能的成本持續下降。相較之下,核電建廠耗時、成本高昂,老舊機組的延役更需要面對龐大的安全投資與維修費用。與其將有限資源投入不確定的核電,不如用於提升能源效率,加速投資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或讓電力事業自由化,台灣的電力一定綽綽有餘。
再者,核電並不能真正保障能源安全。事實上,台灣的核燃料也是進口能源,遇到地緣政治或供應鏈危機時,同樣脆弱。相反地,太陽能、風能、地熱是台灣自身可以發展的資源,搭配儲能與智慧電網,才能真正確保台灣的能源自主和能源安全。
國際趨勢更清楚顯示,核電正逐漸式微。目前核電在全球發電量的占比已不到10%,更是遠低於1996年17.5%的高峰值。另外,國際能源總署預估2050年淨零碳排時,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為89%,核電只有8%,後者根本不是減碳的主要能源。
最後,要再提醒的是,別被核電迷思綁架,讓我們陷入更大的安全風險與成本陷阱,台灣需要的是永續安全與減碳雙贏的未來。因此,台灣應該在事實與邏輯的基礎上持續向前行,不要讓核能復辟的倡議阻礙再生能源的發展。毫無疑問的,節約能源、提升能源效率、以及全力發展再生能源才是台灣能兼顧能源自主與永續安全,要善盡對抗全球暖化的減碳義務所應走的正確大道,更是當前最應該要先做的事。
林仁斌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