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適逢紀念二戰與抗戰勝利80週年。對多數國家而言,這是悼念戰火犧牲、思索和平代價的時刻;但對中共而言,這卻是一場早已佈局的敘事戰役。北京當局正藉「抗戰勝利80週年」、「臺灣光復80週年」等節點,系統性建構一套虛構歷史,試圖將自身塑造成「領導全民族抗戰」的英雄,並藉此為其對臺主張注入「歷史正當性」。面對這場以歷史為包裝的認知作戰,臺灣社會必須正面迎擊,還原事實、捍衛主權,才能不被誤導、不被吞噬。
抗日戰爭期間,真正撐起正面戰場的,是當時以蔣介石為首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根據西方主流學術界研究,國軍在八年抗戰中發動超過20場大型會戰,正面交戰次數遠超中共部隊。戰事中,國軍死傷超過320萬人,涵蓋了幾乎整個中國戰區的主要軍事行動。而中共八路軍與新四軍,雖自稱游擊中堅,實則作戰規模極其有限,更常見的是避戰保力、專注敵後擴張。
更令人震驚的是,來自日本的檔案顯示,中共不僅在抗戰中未能貢獻主力,甚至曾與敵方進行情報與戰略接觸。日本外務省資料與岩井英一等情報官回憶錄揭示,中共曾向日方提供國民政府軍事情報,並討論在某些戰區尋求局部停火以便夾擊國軍。日本學者遠藤譽所整理之史料,雖有部分推論尚存學術討論空間,但其中「情報交易」與「接觸交涉」的記載已無法迴避。這些事實,無情戳破中共自詡的「民族大義」面具,顯示其更關注政黨利益,而非國族存亡。
而當中共忙於保存實力、拓張地盤,甚至暗通敵軍之際,許多臺灣人卻選擇投身真正的抗戰前線。據《臺灣抗日叢書》與國史館資料,像李友邦、丘念台這樣的臺籍志士,不惜奔赴中國大陸組織「臺灣義勇隊」,參與正面戰場的浴血奮戰。他們的選擇不僅彰顯臺灣人民在抗戰中的角色,更證明臺灣具有自主的歷史選擇與國族認同。我們不需也不應被納入中共虛構的「共同抗戰」框架——我們的歷史,我們自己書寫與詮釋。
今天的中共,將歷史敘事化為統戰利器。舉辦論壇、邀請退將、推送「民族復興」短影音,其目的無他,就是將臺灣人民逐步拉入其定義下的「一中框架」之中。根據 GTI、調查局等研究指出,中共正透過歷史記憶操作,塑造臺灣「根屬中國」的集體印象,進而削弱民眾對主權、自由的堅持。
因此,在終戰八十週年之際,臺灣社會不應只是低頭獻花,而應抬頭思索:我們紀念的是什麼?是歷史真相,還是被操弄的神話?最好的紀念方式,莫過於深化歷史教育、普及戰爭事實,並強化全民的認知防衛能力。唯有認清歷史的全貌,我們才能看清中共話術背後的政治動機,守護來之不易的民主體制與主權地位。
歷史從來不是靜止的回憶,而是現實中不斷被爭奪的戰場。臺灣,不能也不該在這場戰場上缺席。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