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撒母耳記上》第17章,描述了少年大衛面對巨人歌利亞的傳奇一役。全以色列軍隊無人敢出戰,唯有大衛帶著信仰與一顆石子,擊倒了囂張的巨人。那不是肌肉與武器的對決,而是信念與正義的試煉。
726大罷免,何嘗不是當代台灣民主的一場「大衛與歌利亞之戰」?在面對黨國遺緒、財團資源、媒體操弄與共產統戰的多重壓力下,仍有一群沒有武裝、沒有財力、沒有政治光環的公民,選擇站出來,拿起屬於民主的那顆石子。
但可惜,這一戰我們暫時沒有擊倒歌利亞。
一、表面失敗,背後是結構性冷感
726罷免的訴求非常清楚:清除親中、背離民意的立委,重建國會正當性與民主防線。然而,儘管社群聲量高漲,實際投票率與同意票卻不如預期。這並不代表人民不關心民主,而是代表這場罷免運動,還未觸及到大多數人「活下去的焦慮」與「體制剝奪的痛感」。
對多數勞工、青年與弱勢來說,生活的壓力遠比政治的口號更具真實感。當人們活在高房價、低薪資、資源壟斷的現實中,一場再正義的罷免,若無法讓他們看到「會改變我生活」的希望,自然難以凝聚壓倒性民意。
二、經濟正義失語,改革失去群眾基礎
台灣近年司法改革、轉型正義雖有進展,但唯獨經濟轉型正義長期缺席。
黨國體制遺留的財團壟斷仍未清算;
國宅、能源補貼、土地重劃等制度依舊為權貴服務;
稅制結構扭曲,中產與年輕人承擔最大壓力;
傳產與官僚合流,讓特權與保守勢力聯手抵制改革。
改革若無法打破這種經濟結構性的剝削,就難以動員群眾。民眾不是不想改革,而是「看不到改革會照亮自己的未來」。
三、民粹崛起,因為制度失去信任
當改革失去群眾基礎,民粹就會趁虛而入。中共打著「共同富裕」的旗幟對台經濟統戰,國民黨與民眾黨則以撒幣、普發現金的短期手段綁架選民。地方派系利用媒體灌輸「政治無用論」,青年與基層則陷入冷感、沉默與無力。
民主的對手不只是外部強權,更是內部體制的失能與經濟正義的缺位。當民主無法保障公平,人們對威權的想像就會變得不再那麼可怕。
四、726是警鐘,也是希望的起點
726不是終點,而是一記警鐘——如果改革無法解決不公義的經濟結構,那就永遠無法創造真正的政治動能。
人民不是冷漠,而是曾經期待卻一再失望。下一步改革不能只是清除親中政客,而是要推動稅制改革、產業轉型、住房正義與青年公平參與,建立一個讓人民真正有感的公平秩序。
唯有讓人民相信「民主能改變生活」,民主才能真正成為全民的信仰,而非少數人的口號。
五、致敬一年來奮戰不懈的公民團體
最後,更不能忘記的是:這場罷免戰役背後,有一群人已經默默奮戰了一整年。
他們不是政黨,他們沒有政商資源,卻願意一場又一場開講,一步一步走進地方。他們組織志工、設計圖卡、對抗假訊息、揭發黑金、教育選民。他們代表的是台灣民主的良心,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大衛。
雖然這次未能擊倒歌利亞,但正因為有他們不屈的勇氣與行動,我們知道這場戰爭尚未結束。
民主的石子已經投出,激起的不是失敗的漣漪,而是未來翻轉的波濤。
結語:願更多人拾起那顆石子
歌利亞仍在,但大衛已不只是一人。
如果你也曾對體制感到憤怒、對政治冷感、對未來迷惘——那就請記住,不是人民不關心政治,而是體制曾讓人民覺得無力。
現在,請加入這場改革的行列。拾起你心中的那顆石子,與更多志同道合的公民一起,為台灣的未來再投一次、再戰一次。
因為我們知道:只有當人民再次相信正義,民主才會真正勝利。
◎蕭錫惠(自由評論人)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