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十年,台灣企業走過了外銷導向、代工崛起、產業外移與中國紅利。
從「台灣錢淹腳目」的黃金年代,到WTO後奔赴中國的西進浪潮,無數企業在全球化中茁壯,也在紅色市場裡沉淪。

然而如今,國際局勢驟變、美中對抗加劇、全球供應鏈重組,中國市場風險大幅上升。台灣企業,正面臨一場世代的選擇──到底要繼續依賴中國,還是重新定義自身的價值與立場?

一、過去的便利,正在變成明日的風險

中國曾是「世界工廠」,也是台商的淘金天堂。便宜的土地、人力、政策優惠,讓無數台灣企業「賺到第一桶金」。
但這一切正在改變:

中國勞工成本上升、政策反覆無常
中共「共同富裕」「內循環」政策侵蝕企業利潤

美中貿易戰與技術禁運,讓與中國掛勾成為全球投資的負資產
更可怕的是:
中共把企業當作統戰與政權服務工具,一旦你太大,就會成為被控制的對象。

從阿里巴巴、騰訊,到滴滴與百度,哪一家不是一夜之間被整肅的前車之鑑?

二、台灣企業不能再「政治上中立、利益上親中」

長期以來,有些企業家奉行「政治不表態,只講生意」,甚至批評民主制度「太吵、太慢、不穩定」。
他們追求的是短線利潤、政策優惠,卻對國家命運、制度價值避而不談。

但現實早已證明:中國不是市場,它是戰場;中共不是生意夥伴,它是紅色統戰的操盤手。
如果你還認為能在紅色權力下做「乾淨生意」,那只是天真的自欺。

企業不是只能賺錢,它也有價值立場。當中共將經濟武器化,沉默就等同於投降。

三、企業家的真正價值,不只是創造財富,而是守護制度

我們看到一些清醒的企業家已經站出來:

曹興誠捐出數十億元投入全民國防教育,揭露中共滲透真相
童子賢挺身為再生能源與分配正義發聲,挑戰財團既得利益

這些人不是不怕損失,而是明白:一個沒有自由的社會,企業也不會有未來。

企業不該只是追逐利潤的工具,更應是價值與制度的守護者。民主不是免費的午餐,它需要有肩膀的企業家挺身承擔。

四、台灣企業家的三項選擇任務

1. 去中化,建立韌性供應鏈
逐步降低對中國生產與市場依賴,轉向印度、東協、美墨,或回台轉型。不能再以「中國是最大市場」作為不變藉口。

2. 站出來,參與民主治理

支持真相、反對認知作戰;拒絕「裝中立」、擁抱透明與誠信。支持良善候選人、反對親共立委,這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3. 企業內部落實民主價值
在公司治理中落實誠信、責任、創新與公平,不再容忍家族壟斷、不透明分紅與裙帶資源配置。

結語:搭便車的時代結束了,該扛旗子的時候到了

在這場制度的戰爭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你以為你只是做生意,事實是你正在選擇未來的社會形態。

是要賺紅色市場的錢,卻讓下一代活在不能說真話的社會?
還是要少賺一些,但保住這塊能自由創業、自由表達、自由競爭的島嶼?
台灣企業家的選擇,不只是經濟選擇,更是歷史選擇。
你可以繼續「搭便車」,也可以開始「扛旗子」。

因為當國家不再自由,你的企業也不再屬於你。

文/蕭錫惠(自由撰稿人)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