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搭乘國道客運前往台北,原本預計在市府轉運站下車,卻遭司機告知「這一站不能下」,理由是公司規定不允許中途下車,即便這是轉運站、也是系統設定的「正常停靠站」。這樣的荒謬規定,讓人啼笑皆非,也突顯出台灣公共運輸政策與國際城市標準的嚴重脫節。
 
首先,這並不是「臨時要求下車」,而是在轉運站這樣的交通節點想正常下車,卻遭客運公司以內規拒絕。更離譜的是,這些規定在購票頁面、站牌公告與車上語音完全沒有提示,不僅本地乘客會誤解,更讓來台的國際旅客感到困惑與不滿。
 
以台北為例,這是一個國際旅客頻繁造訪的都市,但在這樣的國家門面,卻出現「你可以上車,卻不能下車」的邏輯,形同一種軟性禁錮。試問,一位外國人若在網路購票後想在台北市府轉運站下車,卻被迫坐到終點站,最後得自己想辦法再搭回市區,這究竟是哪門子的服務?
 
更值得反省的是,許多司機在乘客抗議時只能無奈表示「不讓你下我會被罰錢」,凸顯這根本不是法律問題,而是業者內部「為防萬一」而設定的僵化規定,把一切風險轉嫁到司機與乘客之間,制度設計完全失衡。
 
在政策層面,交通部與地方政府應該檢討這類限制性規定,尤其是對於進入市區的客運,應設立可彈性上下車的標準站點,例如市府轉運站、台北車站等,讓使用者在不影響安全與秩序的前提下,有合理的下車選項。其次,所有不可下車的限制,應明確公告於購票平台、站牌、語音系統與多語言說明中,避免造成誤解與衝突。
 
台灣常自詡為「最友善的國家」,但真正的友善,是制度與細節的貼心。如果我們連讓旅客「正常下車」都做不到,又憑什麼期待國際旅客對台北留下好印象?該是重新檢視客運制度人性化與透明化的時候了。
 
文/蕭錫惠(紐約返台)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