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朝日新聞》報導,中國在總統賴清德就職一年間,透過雙邊會談與聯合聲明,已取得至少36國對「中國統一」的表態支持。其中多數來自非洲與東南亞國家,並無明確限定統一手段,僅以模糊語言呼應中方所謂「和平統一」或「反對台獨」。這波聲勢浩大的外交動作,乍看之下似乎顯示中國在國際上擴大支持統一的聲量,但若深入分析,這正是中國對台統戰敘事的新一輪操作,其背後透露的其實是對台灣民主發展與國際關注日益上升的焦慮與不安。

一、中共統戰敘事的結構與目的

中共統戰話術早已進入高階版本,從單純的「一中原則」包裝,轉向「全球支持中國統一」、「全世界只有一個中國」等話語擴張策略。這次拉攏36國的說法,實質是一種「製造國際共識」的敘事工程,目的有三:

  1. 對內宣傳:「世界認可中國統一」的假象-中共透過官媒與外交部報導這些聲明,強化內部民族主義情緒,塑造「台灣孤立、中國受肯定」的敘事,有助於凝聚國內對「統一大業」的支持。
  2. 對台操作:心理戰與認知戰雙管齊下-中共透過放大這些國家的表態,試圖削弱台灣民眾對國際支持的信心,營造「大勢已去」、「世界不挺台」的氛圍,以瓦解台灣社會的意志。
  3. 對外布局:為未來可能的「統一行動」尋求國際合法性鋪路-在全球秩序動盪的背景下,中共可能借鏡俄羅斯操作烏克蘭議題的手法,提前編織一套「多國支持統一」的論述,作為未來行動的輿論遮蔽。

二、台灣社會應看清的真相

值得警覺的是,這36國多半為接受中國經濟援助的開發中國家,表態內容亦多以模糊詞彙為主,甚至僅為中方單方面發表,實質外交效力有限。而且這些聲明中,鮮少出現「支持使用武力統一」的語句,反映出即便在經濟壓力下,這些國家也對中國動武存有疑慮。

更重要的是,中共越是加大這類外交操作,越顯示其對台灣國際存在感不斷升高的警戒與焦慮。從美歐高層近年多次挺台,到G7聲明納入台海和平穩定,再到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的重要性逐漸被認識,中共深知台灣不僅在地緣上不可取代,更在價值觀上與中國拉開距離。

三、我們該如何思考與因應?

面對這波統戰敘事,我們社會不該只止步於表層的憤怒與情緒反彈,而應進一步思考幾個問題:

  1. 中共為何急於營造統一得到支持的假象?
  2. 台灣的國際角色與價值,是不是已逐漸讓中國無法忽視?
  3. 在這場「話語戰爭」中,我們是否也應建立自己的國際敘事,主動出擊?

唯有看穿中國試圖操作「國際孤立論」的本質,並且持續強化台灣作為民主典範與區域穩定力量的角色,才能化被動為主動,讓台灣不再只是敘事的對象,而是主導故事的發聲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