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時間5月7日的凌晨時分,近日緊張的印巴衝突,在印度政府宣布對巴基斯坦及巴控喀什米爾地區內的9處「恐怖主義基礎設施」發動攻擊後正式爆發。象徵著在這不安寧的地球上,繼俄烏戰爭、以巴衝突之後又一個軍事衝突的產生,也為全球的政經局勢在添上更多的不確定性。而印巴衝突的爆發,作為同樣位處台海危機前線的台灣而言,又有何前車之鑑能作為警惕與防範。
印巴衝突的根源可追溯至1947年分治時期。當時,印度與巴基斯坦因宗教分裂自英國獨立,卻引發大規模暴力,約1500萬人流離失所,超過百萬人喪生。這段歷史在兩國留下深刻創傷,並為後續衝突埋下伏筆。
而印巴對立的核心則是建立在克什米爾問題之上。儘管克什米爾人口多為穆斯林,但當地統治者選擇加入印度,引發爭議。兩國因此爆發三次戰爭,至今仍各自實控一部分克什米爾,互相聲稱擁有主權。聯合國也曾提出公投方案,卻因條件不備而無果。
1971年印度介入巴基斯坦東部的內戰,促成孟加拉國獨立後,也加劇巴基斯坦對印度的不滿。爾後,隨著印巴皆擁核,全面戰爭風險提升,也讓雙方逐漸轉向使用代理人戰爭與恐怖主義。如自1989年起,克什米爾成為頻繁襲擊地點,印度方面指責巴基斯坦暗中支持恐怖組織,以及2014年在印度人民黨上台後,其對穆斯林的政策與更加重的民族主義色彩背景下,也更加引發巴基斯坦憂慮。更在印度2019年廢除克什米爾的自治地位後,雙方局勢走向更進一步惡化,也令巴方認為這是印方意圖完全吞併克什米爾的舉措。
而此次印巴衝突的導火線,主要源自於2025年4月22日(周二)在Kashmir(喀什米爾)發生的恐怖襲擊,造成26名遊客死亡。印度方面指控此為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組織「虔誠軍」(Lashkar-e-Taiba)所為,還抨擊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義」,並祭出一系列針對巴基斯坦的反制措施,當中涉及水資源、邊境管控、收緊人員往來、驅逐外交官等方面。結合上述的新仇與舊恨之下,這也導致兩國關係跌至多年來最低水準,雙方更進入備戰的狀態,形成今日的衝突局面。
再將焦點轉移至現今的台海局勢,能夠發現印巴衝突與兩岸局勢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的背景與歷史發展脈絡:同樣因過去歷史背景導致兩地走向分治的局面,也同樣存在著對於特定領土與主權的爭端與分歧,同時,兩者各自也傾向不同的陣營等等,牽動著大國之間的戰略與外交政策的立場與態度。甚至近期台灣也已正式將中國視為境外敵對勢力,也如同衝突前印巴的戰備狀態。因此,印巴衝突的爆發對於兩岸來說,除了告誡著我們衝突機會無處不在外,更重要的是,在「防範中國武力犯台」的前提之下,雙方仍然必須存在著無阻的溝通管道,建立一定程度的互信,才能降低誤判、衝突緊張局面的可能。畢竟沒有任何人樂見在風雨飄搖的近年,全球再發生下一場戰爭與衝突。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