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導,截至2025年3月底,警政署統計全國偵查佐編制預算缺額已高達649人,缺額率達13.89%。這項數據並非單純的人力問題,而是顯示出刑警體制內部長年積壓的制度性病灶。基層刑警長期人力吃緊,疲於奔命,面對日益沉重的行政與專案負荷,早已無力承接其原本應該肩負的核心職責:追查真相、維護治安。
令人憂心的是,造成這一人力流失與士氣低迷的核心原因,並非單一的待遇問題,而是整體制度設計使人看不到未來。在這樣的結構下,即便再多資源挹注,亦難以撼動警政系統正逐步陷入的功能耗損。
公文壓力與破案無感:專業刑警的被動式退場
近十年來,刑警職務吸引力急遽下降,主要原因可歸納為兩項:一是行政文書負擔沉重,二是破案成就感消失。隨著監視科技的普及與社會期待的升高,警方已無法輕易「吃案」,報案件件皆須受理,導致日常業務量激增。刑警面對如排山倒海般的公文,耗費大量時間處理文書,真正投入偵查與辦案的時間被大幅壓縮,專業能力無從發揮。
同時,在專案績效制度的引導下,警方破大案、查真相的誘因也逐漸消失。辦案節奏往往須配合上級所要求的「專案期間」時程,即使案件已有重大進展,基層也常被迫提前結案,以求符合指標需求。在此情境下,刑警從昔日追求正義的英雄形象,轉變為執行「政策任務」的「KPI承擔者」,其熱情與成就感在日復一日的壓力下逐步凋零。
績效體制的代價:程序正義的崩潰邊緣
當專案績效成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基層執法人員為達成指標,逐漸出現「變形執法」甚至違法取證的情形。為了提高查緝數據,一些案件發展出「先抓人、後找證據」的逆向程序邏輯,這不僅違反無罪推定原則,更傷害整體司法體系的正當性。
這種現象絕非孤例,而是一種在制度壓力下的結構性扭曲。在一個重視外顯數據勝過程序正義的體系中,錯誤誘因將不斷累積,最終危及的是社會整體對法治的信任基礎。人民或許尚未全面意識到這場制度危機的規模,但在基層警界與司法體系內部,無人不知這是場早已失控的荒謬劇。
正如一位資深檢察官早在多年就曾一語道破:「每當專案執行告一段落,行政首長便高調頒獎、總統隨即表態支持,警方手中的數據立刻被包裝為政績亮點。」這種迎合民意與媒體節奏的「速食式治安滿意度」,讓真正需要被討論的制度性病灶始終無法浮出水面。
面對當前刑警制度所面臨的全方位困境,唯一可行之道,是從根本重構專案績效評比機制,導入「品質導向、精緻偵查」的長期治安政策思維。唯有如此,才能回歸刑警職責的專業本質,讓偵查工作重新獲得社會的信任與尊重。
倘若改革繼續延宕,今日所謂的「破案數據」,終將成為明日司法失能的預言。而我們引以為傲的法治社會,也可能在「數據政績」幻覺中悄然崩壞!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