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香蕉價格飆升,一台斤甚至超過百元,不僅突破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的價格高點,也帶動了一波農民「搶種潮」。旗山、美濃等香蕉主產區的蕉園面積預估將比往年增加三至四成,蕉苗銷量也比去年同期增加三成,連不少小農和一般民眾也加入行列,紛紛將閒置土地投入種植。這波熱潮不僅限於專業蕉農,還有農民將原本的木瓜園、蔬菜田改種香蕉,認為這是「一筆不賺可惜的機會」。然而,表面看似熱絡的種植潮,其實也隱藏著潛在風險。
香蕉的種植周期長達8到12個月,從現在開始種植,要到年底甚至明年初才能採收。屆時如果市場同時湧入大量香蕉,不僅價格回落,甚至有可能發生價格崩跌的情況,讓農民血本無歸。這種「見價搶種、產量過剩、價格下跌」的循環,早已在台灣農業歷史中屢見不鮮。
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也曾因香蕉價格短期飆升引來大規模搶種,隔年產量過剩導致價格崩盤。當時許多蕉農即使辛苦收成,仍賣不到成本價,甚至面臨果實滯銷、被迫棄置的窘境。如今的局勢,不禁讓人擔憂是否會重蹈覆轍。
此外,這波搶種香蕉的風潮,也可能排擠其他作物的種植面積,造成未來市場供需失衡,形成新的短缺與跟風效應。這樣的惡性循環不只打擊農民收益,也削弱了農業的整體穩定性。
因此,提醒農民與種植者在面對市場短期高價時,應審慎評估自身資源與風險承擔能力,切勿盲目跟風搶種。政府也應強化農產價格資訊的即時公開與市場預警系統,協助農民掌握趨勢,避免投入錯誤方向,最後反而造成整體產業的傷害。農業不是投資市場,穩健與多元的栽種策略才是長久之道。唯有理性規劃、政策引導與資訊透明,台灣農業才能真正抵禦極端氣候與市場波動的挑戰,走向永續發展。
孫約平(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