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壇最近掀起的政治罷免浪潮,猶如社會肌理被反覆撕扯的集體焦慮。從遍地烽火的連署戰場到社群媒體的謾罵攻訐,這場民主機制竟異化為非黑即白的殺戮擂台。若將《易經》的太極圖置於當代政治光譜上,或許能從陰陽流轉的千年智慧中,窺見一條超越對立的和解之路。

 

 

罷免亂象的「絕對二分法」困境

易經的智慧在承認宇宙間有陰陽黑白之分,但卻崇尚「陰陽調和」,而非黑白對立。它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應是絕對的二分法,而是充滿了變化與平衡的可能性。如果我們用《易經》的視角來看待此一事件,或許能找到更包容、更有智慧的解決方式。

 

現行罷免制度本為民意反饋的矯正機制,卻在極化動員中淪為「殲滅敵營」的零和遊戲。支持者將對象妖魔化為「絕對之惡」,反對者則以「民主迫害」反擊,雙方在「罷免/反罷免」、「藍/綠」、「本土/外來」的二元框架下激烈交鋒。這種思維恰似只認得太極圖的黑白兩色,卻無視「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灰階地帶的辯證空間——正如《易經》所言:「一陰一陽之謂道」,政治光譜本該是流動的光影交織,非靜態的楚河漢界。

 

 

陰陽互含的政治啟示錄

太極圖中白魚的黑眼與黑魚的白眼,隱喻著「敵我陣營」本質上的相互滲透。某陣營高喊「抗中保台、清掃貪腐」的罷免正當性,其動員過程卻充斥著捕風捉影式的「未審先判」;反對者批判「政治追殺」時,又往往陷入「以罷止罷」的邏輯悖論。這種矛盾性恰如陰陽互根之理:當我們急於消滅「絕對之惡」,反而可能催生新的對立陰影。北宋改革家王安石與司馬光的黨爭殷鑑不遠,證明缺乏「陽中涵陰,陰中蓄陽」的包容性思維,終將導致社會元氣耗損。

 

 

尋找第三條路:從太極推手到公民對話

《易經》強調「窮則變,變則通」,罷免制度的變革或許可從三方面汲取陰陽調和智慧:

 

程序設計的剛柔並濟:現行罷免活動如陽剛過盛,可參酌「柔以濟剛」思維,增設冷靜期與對話機制,避免民意被激情綁架。

 

論述框架的相生相成:與其將對手簡化為「必須消滅的邪惡」,不如承認政治光譜存在「合理分歧」。如同中醫調理氣血,社會需要的是平衡不同聲音的「政治經絡學」。

 

公民精神的虛實交融:民主不只是投票與罷免的「實」,更需培養傾聽異己的「虛」。太極推手講求「引進落空」,或許公民社會也該練習「接納對立」的內功心法。

 

 

結語:在變易中尋找不易的共生之道

《易經》六十四卦始於「乾坤」而終於「未濟」,提醒世人宇宙本質是動態平衡的過程。當前的罷免對峙,或許正是台灣社會從「陰陽對抗」過渡到「陰陽共濟」的必經劫波。與其執著於殲滅「非我族類」,不如在太極圖的圓融智慧中,重新找回「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民主思維。畢竟,一個容得下黑白交融的社會,才真正稱得上成熟民主。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