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校務評鑑在行政減量的趨勢下取消時,特殊教育的特教評鑑卻仍維持四年一次,無法免除。雖然目前已取消等第制度,僅分為「通過」與「不通過」,表面上減少了文書競賽的壓力,但從公布的特教評鑑指標來看,雖然內容略有精簡而長期受文書作業壓力影響的特教老師仍需面對繁雜的資料蒐集與評鑑要求。因此,除了努力準備,我們更需要學習面對「不通過」的勇氣。
以特生的身分為例,他首先是一名學校的學生,因特殊需求才享有特教資源。在普特融合的願景下,無論普生或特生,都應該被所有老師與行政團隊共同接住。然而,從現行的特教評鑑指標來看,這並非單靠特教老師一人就能達成,而是需要整個校內與專業團隊的合作,例如各處室的配合、活動規劃時是否包含特生等,這些都反映了特教工作的團隊性質。
取消等第制度的用意,不只是減輕資料競賽的壓力,更希望透過評鑑讓特教發展得更好。因此,即便辛苦準備後仍有幾項指標「不通過」,也不代表失敗。有些項目或許補交資料即可改善,但有些向度則非個人努力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團隊合作才能達標。所以,我們應該學會接受評鑑結果,就像我們在教育學生時強調「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不必給自己過多壓力,「不通過」並不可怕,改進就好。畢竟,人生中還有許多比這些評鑑更重要的事,您說是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