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德國都面臨人口快速老化的問題,這對兩國的經濟發展都構成了嚴峻的挑戰。德國在因應人口老化問題上,有許多值得台灣參考的經驗。德國 ifo 研究所所長 Fuest 提出的「2030 年經濟議程」,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幫助我們理解人口結構轉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並找出應對之道。
人口老化直接導致勞動力減少,進而影響國家的生產力。德國的經驗顯示,提高勞動參與率、鼓勵中高齡人口重返職場,是解決勞動市場困境的關鍵。隨著勞動參與度下降,兼職工作增加,工作時數減少,生產力受到影響,政府必須制定相應政策,讓企業和勞動者都能適應新的勞動市場環境。此外,過度優渥的社會福利制度可能會降低人們的工作意願,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如何在保障老年人口生活品質的同時,維持社會福利制度的永續性,則是德國和台灣都必須面對的挑戰。
德國在應對人口老化的過程中,積極透過技術創新來維持經濟成長。生物技術、人工智慧與航太科技等領域的投資,使德國能夠在面對勞動力短缺的情況下,仍然保持經濟活力。台灣同樣應加大對新興科技產業的投資,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確保經濟結構能夠適應人口變遷帶來的變化。除了技術投資,德國的制度改革也值得台灣借鏡。他們透過優化稅收制度、改革社會福利機制、建立工作獎勵政策,提升國民的就業意願,確保勞動市場的穩定。台灣應檢討現有的稅收與社會福利制度,建立更具效率與公平性的機制,讓勞動市場能夠健康發展。
行政與經濟效率的提升,是德國另一項因應人口老化的關鍵策略。透過流程簡化、加速數位化與提升行政效率,德國降低了企業的營運成本,並增強國家的競爭力。台灣在推動數位化轉型方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政府應加快電子政務的發展,讓企業能夠更有效率地經營,並讓勞動市場的運作更加順暢。
台灣應積極推動產業轉型,擺脫對傳統產業的依賴,轉向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發展。加強新興科技投資、提升產業附加價值、發展智慧製造,都是讓台灣在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的關鍵策略。在勞動政策方面,台灣應針對勞動市場的變化進行調整,透過彈性工時制度、銀髮就業方案與技能再培訓計畫,確保勞動市場的穩定性與適應力。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也應進行改革,在保障老年人口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也要兼顧制度的永續性。制定更具誘因的社會福利制度,使勞動力市場能夠保持活力,同時避免社會福利對政府財政造成過重負擔。
在短期內,台灣應優化工作環境、提供就業誘因,並簡化行政程序,以確保勞動市場的靈活性,並讓企業能夠快速適應人口結構變遷帶來的影響。在中期規劃方面,產業升級轉型、人力資源開發與數位化轉型應成為台灣政府與企業的核心策略,以提升經濟競爭力。在長期發展策略中,年金制度改革、醫療體系優化與科技創新投資,將是確保國家在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時,仍能維持社會穩定與經濟成長的關鍵。
政府應透過跨部門合作來統合政策資源,確保各部門的目標一致,避免政策衝突影響改革進程。公私部門的合作同樣至關重要,政府應鼓勵民間投資,建立公私合作的平台,讓企業能夠與政府共同分擔社會責任,並發展更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
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台灣可以借鑒德國的改革經驗,但也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一套適合的解決方案。勇於改革、突破既有框架,是台灣面對人口老化挑戰時必須具備的態度;創新思維、善用科技優勢,則是提升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整體規劃與長遠發展策略,能夠確保政策的可持續性,讓國家在面對人口結構變遷時,不僅能夠穩定應對,更能找到新的成長動能。唯有透過全面性的改革與創新,台灣才能在人口結構轉型的挑戰中,找到永續發展的新路徑。這不僅需要政府的決心,更需要全民的共識與參與,共同打造一個適應未來挑戰的社會與經濟體系。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