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經過近40年的努力,已成為全球晶圓代工的龍頭。台積電這個企業,從一個小小的創業公司,成長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製造商,無疑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象徵。然而,隨著美國前總統川普提出「對等關稅」的威脅,並要求台積電與英特爾合組公司,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不僅是商業層面的競爭,更是一場關乎國家利益、全球科技秩序的風暴。

這樣的情境並非首次出現,歷史上多次有類似的貿易戰和科技爭奪戰,對於一個國家或企業的未來格局產生深遠影響。譬如上世紀70年代,當日本在全球市場的電子產品中崛起,特別是在半導體領域時,美國也曾強烈反應,並對日本加徵貿易壁壘。這場所謂的「貿易戰」最終促使日本半導體企業面臨重大挑戰,並影響到其後的全球競爭地位。美國當時強調保護國內產業的競爭力,並對外推行「技術封鎖」策略,試圖減緩外國技術對本國市場的衝擊。這段歷史對台灣而言,無疑是一個警示:當全球競爭加劇時,如何確保本國企業的自主權與技術優勢,將決定未來的經濟命運。


儘管台灣半導體產業已經成功嶄露頭角,但當面對美方強勢的合作提案和對等關稅的威脅時,台灣政府的應對顯得過於被動,甚至有時顯得空洞和無力。當政府在國安會議後提出的結論,將台灣的對策簡化為「我來付錢、我來打仗、抗中保台」時,無疑顯示出台灣在這場全球半導體競爭中的應對缺乏深度與前瞻性。歷史上,當一個國家對外部威脅缺乏積極回應時,往往會錯失關鍵機遇,進而在全球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例如冷戰期間,東歐的許多國家因未能有效應對西方國家的經濟競爭,最終在市場化改革中落後。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美國政府對半導體供應鏈回流的推動,無疑將台積電推向了十字路口。台灣的科技業者憂心忡忡,擔心美方的要求將削弱台灣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主導地位,甚至影響到國內就業市場與產業發展。這種焦慮不無道理,畢竟,台積電的技術優勢來自於長期的研發投入與自主技術的積累,一旦過度依賴外部市場,勢必會影響其未來發展的彈性與競爭力。

當前台灣政府面臨一個至關重要的抉擇:是否應該突破現有的「鴕鳥心態」,在美國強勢施壓下積極採取行動,避免台積電與美方的合作進一步加劇技術外流,並確保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政府的角色不僅是經濟和外交政策的制定者,更應該是企業與國際間的橋梁,為台積電及其他科技企業爭取最大的生存空間。在這個關鍵時刻,政府應該成立跨部門小組,將經濟、國防與外交部門協同合作,為台灣的半導體未來謀劃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樣的決策不僅影響台灣的科技競爭力,還會牽動全球半導體市場的未來走向。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正處於一個歷史性的十字路口。隨著全球競爭的日益激烈,台積電作為全球晶圓代工的領軍企業,面臨著來自美方的巨大壓力。而台灣政府是否能夠運籌帷幄、做出正確的政策抉擇,將直接影響台灣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未來地位。回顧歷史,每一次技術與經濟的重大變革,都決定了全球產業格局的重塑,台灣的半導體未來,或許將成為下一場科技競爭的決勝之地。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