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審議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近日成為新聞熱議的焦點,幾位立委極端式刪凍預算的提案 ( 如刪100%至1元、抑或凍結數十億經費等 ),被拿出來放大檢視,被指名刪凍預算的各該部會,也紛紛跳出來喊窮,嚷嚷著沒了那筆預算,甚麼福國利民的作為就無法開展,攸關國民福祉的事項也會嘎然而止 ( 事實真是如此麼?多google一下,要不就問問ChatGPT,應該會更明白 )。尤有甚者,各該部會還邀集相關利益相關團體出面發聲,一來譴責立委刪預算的蠻橫,二來則大聲疾呼預算之於產業的重要性,彷若憂國憂民,但實則就是為自己爭塊大餅吧。
(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經過這一回的預算爭議,不禁讓人訝異,我國那麼多產業發展的背後,原來都是政府在養的阿,沒補助就垮了,這還能算【產業】嗎 ? 倒是奇怪的是,過往那些批判政府花大錢扶植積弱不振的國產汽車業的那群人,怎麼現在又完全噤聲了呢?是不是又雙標了啊 ! )

在此無意爭論各該提案的合理性,畢竟討論委員的個別提案,根本毫無意義,那些案子根本就不是最終刪凍的結果,只是113名立委之一的個人意見,有些可能代表選區利益、有些是基於個人理念、甚或還有私人恩怨在其中的......總之,個別提案本身就只是一種表態,用以在接續的協商場合得以表達一己立場,最終還是得透過併案協商的方式 ( 也就是只要對該科目有意見的委員提案,都會全部放到預算協商時討論 ),將所有委員針對該部門科目預算的意見彙整考量,才會做出最後的決議,往往與最初的那些提案,根本風馬牛不相關了。基此,汲汲營營的製作圖卡在打那些委員的個別提案,除了政治動機外,實在想不出還有其他作為的理由。

相對的,筆者更感興趣的,據悉這回各黨委員總計提了三千多件刪減或凍結的案子,倘若總預算真像各部會所大聲疾呼的那般,被砍了就攸關民生社稷,被砍了國家就面臨危殆的命運,那麼,怎麼還會出現那麼多想要亡國滅種的提案呢 ? (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回顧歷次的預算提案量統計,執政黨委員,可不是都沒提案哦,莫非執政的同志也想卡福國利民的預算?這說得過去嗎 ? )

以個人過往在立法院任事的經驗,總預算審議屢屢陷入【案海齊發】的原因,公督盟所訂定的評鑑規則難辭其咎。該規則等同為立委訂下預算刪凍的KPI,印象中凍結還沒分數,得要刪減才算分,正是為了拿到該項成績,每到預算會期,國會辦公室助理們便開始狂翻閱各部會預算書,絞盡腦汁的想些吹毛求疵的理由,寫出刪凍的預算提案。又因著其規定只要該筆預算刪減成功,主提人與連署人同樣都能得分,致使立委們無不狂連署其他委員的提案,有些根本連看都沒看就簽了,讓預算提案非常容易成案,幾千件的案海,就是這麼來的。
儘管本屆國會,在野陣營因著與公督盟之間存有嫌隙,根本已不在乎評鑑結果,但畢竟助理都是資深的,工作模式也都沿襲過往,依舊習慣在預算會期搞出形形色色、天馬行空的提案,畢竟,因習難改,要跳脫公督盟這陳年的窠臼,或許還得要一段時日吧 !

提到公督盟的評鑑,自己總有滿腹意見,總覺得該盟是透過一種規範小學生的模式,在要求我們的國會議員,企盼將他們塑造成該盟所期待的樣子,然而,那個模樣是否合宜於台灣的政治型態,是否真能福澤民眾,那或許就不是他們在乎的層面。
除了本文所描述的預算刪減業績壓力外,公督盟所制定的會議簽到規範,更是長年困擾著立委諸公們,往往二、五院會時間,假若沒有遇到自己總質詢,抑或需要甲動表決大戰時刻,院會裡面根本小貓兩三隻,基本上沒有出席的必要。但公督盟執意認為出席院會是立委的義務,所以按實際簽到來規範立委出席率。結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立委經常就是早上簽到之後,立馬搭高鐵南下跑地方行程,這種情況相當頻繁,而來回奔波的高鐵商務艙費用,可都是全民買單阿!到底公督盟監督了甚麼,是不是監督了個寂寞,相信大家自有公評吧 !

又說也奇怪,按公督盟的評鑑規則,能夠成功刪除預算,應該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畢竟這代表著立委們有用心在監督行政部門的預算浮編情事。然而,自本會期開始,公督盟彷若一整個質變,事事與行政單位同氣連枝,就連監督預算審議,也開始與反對刪凍預算的團體們站在一起,搞得好像只要刪了預算,就是扼殺產業發展的兇手,就是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無形中形成一種寒蟬效應,一堆頂不住壓力的立委,索性都已撤案了事,讓各該部會的預算幾乎都能全額過關。這樣全然相信行政機關預算編列的思維,真符合公督盟當初成立的宗旨麼 ? 假若公督盟如今的立場,是主張砍預算就是在亂政,那這團體真的可以領便當打包了吧 ! 還監督個鳥 !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