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達成的必然性與虛構性

中國官方宣布實現了2024年5%的經濟增長目標,似乎再一次展示其經濟政策的成效。然而,正如法國《世界報》駐華記者哈羅德·蒂博(Harold Thibault)所指出的,這種目標的達成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表演。自習近平於十月份下令官員全力衝刺5%增長後,有關是否能實現目標的疑慮便不攻自破。官方統計數據的「可靠性」再次受到質疑,因為這些數據與普通民眾的消費和投資現實並不相符。當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始終與政府設定的目標如影隨形時,外界對數據真實性的懷疑也就愈發合理。

生產與銷售的不平衡

中國經濟的內部矛盾日益顯現。根據《世界報》,2024年中國生產增長達5.8%,但商品銷售增長卻僅有3.5%,明顯低於2023年的7.2%。這種生產與銷售之間的脫節加劇了企業經營的壓力,也凸顯內需不足的問題。中央財經委員會副主任韓文秀雖在《人民日報》上警告內卷對工廠盈利能力的侵蝕,但習近平卻對「新質生產力」表現出高度信心,無視產能過剩帶來的長期隱患。

貿易順差與內需疲軟的悖論

中國在2024年創下了1萬億美元的貿易順差,這一歷史性紀錄凸顯出口的強勁表現。然而,這也暴露了國內需求的疲軟。進口僅增長1.1%,而出口的價值和數量增幅分別達到5.9%和12%。這不僅反映出中國經濟對外貿的依賴,更顯示出國內消費市場的低迷。即使政府在房地產市場推出了一系列激勵措施,對拉動內需的效果仍然乏善可陳。

真實增長率的質疑

儘管中國官方堅稱其經濟穩健增長,但榮鼎諮詢公司的報告卻給出了2.4%到2.8%的增長估算。更令人震驚的是,中國內部經濟學家對官方數據的懷疑聲音已被嚴厲壓制。國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曾公開表示,他對中國經濟的真實增長率存疑,並估計可能僅為2%左右,然而這樣的批評言論觸怒了習近平,高善文因此被禁止發表公開演講,其社交媒體帳戶也遭封禁。

對台灣的啟示:維護自由的價值

從中國經濟數據的操控和內部言論的封鎖可以看出,共產黨政權為了維持其合法性,必須以虛構的繁榮掩蓋內部的矛盾與困境。相比之下,台灣在自由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下的經濟活力更加值得珍視。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和政策的短視性,正是台灣應該堅守國防、維護自身價值的最佳理由。

結語

中國經濟的表面光鮮掩蓋不了深層次的矛盾,從數據到政策,處處透露出一種維穩的焦慮。作為鄰國,我們不僅應警惕其對外輸出的經濟模式,更應堅定支持台灣自身政策,以此確保我們的自由與繁榮能夠長久持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