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沙野的任職期間,無疑是中國「戰狼外交」的極致體現,他的言行不僅挑釁法國政府和議員,甚至牽涉國際敏感議題,如台灣問題、「再教育」言論,以及「前蘇聯國家主權未定論」,直接損害中國在歐洲的形象,這種外交方式表面上強硬,實則孤立自我,暴露中國在應對國際批評時的策略短視。
戰狼外交的核心邏輯
盧沙野的爭議行為,無論是公開侮辱法國國會議員,還是以「再教育」言論觸及台灣問題與新疆議題的國際敏感神經,都反映戰狼外交的核心邏輯:以攻擊性立場掩蓋中國內部問題,並試圖重塑國際輿論;然這種做法不僅未能贏得歐洲的支持,反而加深對中國意圖的疑慮,特別是「前蘇聯國家主權未定論」更引發東歐國家的集體反彈,將中國推向更加孤立的境地。
加深中國國際負面形象
從戰略層面來看,戰狼外交對中國國際形象的負面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盧沙野的極端言論讓法中關係陷入僵局,也讓歐洲國家對中國外交政策的信任度進一步下降,這種破壞性作風不僅損害中國的軟實力,還可能讓歐洲在地緣政治和經濟合作中採取更為保守的立場,間接助長了歐美聯手制衡中國的趨勢。
習近平「鬥爭精神」仍在延續
雖然盧沙野的離任或許象徵中國意識到其外交策略的反效果,但在習近平「鬥爭精神」的政策基調下,戰狼外交似乎仍將持續,這種策略或許能短期取悅國內民族主義,但若無法調整其國際溝通方式,中國將付出更大的代價,進一步削弱其國際地位。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