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書減量淪為口號
許多基層教師站上第一線,大聲呼籲減輕文書負擔、將更多時間還給學生時,這樣的呼聲往往都能獲得國教署等中央機關的支持。然而,當政策或評鑑指標層層下達到地方政府,卻經常被地方政府曲解,甚至曲解完還扭曲執行。
地方政府基於防弊心態,制定繁瑣的資料繳交辦法,常讓第一線教師叫苦連天。不少教師為了「少數人的瑕疵」承擔了無止境的文書壓力,導致文書減量的口號多年來始終難以真正落實。
以教育現場為例,許多政策出發點是美意,雖然有時候是為了迎合選票的考量,但卻忽略了第一線執行的困難。這些政策在各縣市實行時,往往變成「美意政策,執行災難」。例如,班班牛奶政策初衷是疼愛孩子、提升健康,但執行過程中,卻衍生出牛奶保存、配送時間不穩等問題,最終反而成為第一線教師的負擔。
筆者提出相關解方
特殊教育方面更是如此,繁瑣的文書工作令人疲於奔命,像是爆量的課程計畫、個別化教育計畫(IEP)、鑑定評量報告等,再加上每學期都要重新申請專業團隊與教師助理員時數,負擔沉重而低效。如果能精簡表格、減少申請次數,甚至增設專職心評人員等,第一線教師就能將更多時間投入到陪伴特殊學生的工作中,真正改善教育現場的現況。
綜上所述,教育現場不應是一場「資料精美大賽」,地方政府無須以基於防弊的心態,來增加教師的負擔,而是應該真正落實文書減量,取消讓人心力交瘁的比賽、訪視或評鑑,還教師更多時間來準備課程、自我增能,或專注於陪伴學生。筆者認為從長遠來看,真正有效的教育改善,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從實際行動中讓教師能擁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