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醫療產業在過去數十年間經歷了劇變。從早期以公立醫院為主,到現在私立醫院與診所蓬勃發展,醫療產業的結構與發展趨勢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這個變革中,1972年,馬階醫院的醫師開始論績效計酬,成為市場化的先鋒。1976年,台北長庚醫院的成立,標誌著大型財團法人醫院的出現。進入80年代中期之後,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支持大逆轉,開始自負盈虧,並以優惠政策刺激、鼓勵私人醫療資本。這些變化為醫療院所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但也帶來了競爭壓力。

根據勤業眾信的報告,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人工智慧(AI)的發展,正在驅動著醫療產業的變革。2023年,台灣醫療照護產業將聚焦「虛擬醫療照護、數位轉型、健康平等、勞動力、永續發展」五大趨勢。醫療院所需要積極應對這些趨勢,利用數位技術提升服務質量,提高病患滿意度。COVID-19疫情加速了醫療照護數位化和遠端服務的發展,醫療照護機構正加速採用新興技術,以期降低成本、高效處理不斷變化的需求模式、解決臨床醫生短缺並更好地應對新一輪的全球醫療照護挑戰。

台北市醫美診所的丁姓醫師認為,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的有效途徑是透過手術解決外傷、先天缺陷或其他身體結構問題,讓民眾重獲自信。此外,醫學診所也有助於改善皮膚問題,提升了患者的心理健康。還可以改善皮膚問題,例如濕疹、皮膚老化等,提高長照長者的舒適度。這些改變不僅關乎外貌,更關乎整體健康和心理幸福。氣候變遷是人類最大的健康威脅,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將引發氣候和環境問題,進而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醫療照護體系應提升其韌性和永續性以應對氣候威脅,並做好準備,提供災後護理服務、確保藥物供應,並採取措施減少浪費。這些都是數位轉型與AI驅動的未來,改善生活品質的有效途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