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著新國會過半的優勢(其實也才多個區區幾席而已),藍白有意共同推動中國際配偶入籍年限縮短(從6年縮短為4年,與他國籍配偶相仿)的修法。起初,剛就該議題提出倡議時,從人權與平等的角度切入,看似正當性相當充分;然則,隨著一番朝野的政治攻防,當民進黨將中國籍與其他國籍配偶入籍的相關權利義務一字排開比對後,中配確實在部分項目(諸如無須放棄原國籍、配偶長輩可申請依親等)更優於他國的情況下,輿論的風向,似乎又有了變化,間接也讓藍白在野勢力是在為中國人修法的印象,益發根深蒂固,紅帽子也戴得更為牢固了。

昨(7)日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安排陸委會進行業務報告,會中邱太三主委便表示,中配入籍年限縮短一事,其實早在國民黨執政時、分別在民國100~102年間都曾提出過,然最後無疾而終,原因都是茲事體大。由此可知,即便是在往昔國民黨掌控立法院絕對多數期間,該修正案都只是停留在提案階段,而未能付諸施行,或許就可想見,過程中來自於社會輿論的阻力,有多麼的巨大,引致於需要選票的立委諸公們,也不敢貿然行事。

當然,箇中的修法阻力,其實不難想像,這就好像是「義務役延長為一年」的情況,女生不會反對、已退伍的不會反對、家中沒有小孩子的不會反對……無怪乎屢屢進行民調,兵役延長幾乎都取得六成以上的高支持度,原因很簡單,「事不關己」麼!中配入籍的問題,何其相仿,除了與中國籍人士結婚的族群籲求加速修法外,其他人根本不痛不癢,這時候反對修法的執政黨,適度的點出該法通過可能會讓「中國人來台灣用健保」的議題,想及健保的財務黑洞、想及恐將上漲的健保費、想及敵對的中國人當搭便車者,輿論還不炸鍋。

我只能說,民進黨的政策攻防真的很厲害,透過議題的疊代拼湊,用民眾會憤慨激昂的項目,來掩護本來激不起輿論浪潮的法案,藉此在匯聚民氣之後,讓主攻的在野黨多所忌憚,而不敢造次前進。可以預見,這一回關於中配入籍年限的修法,應該又會同過去一樣,無疾而終了吧!
顯然,從過去到現在,民進黨這「一千零一招」,幾乎次次管用,舉凡只要涉及到中國的議題,只要拿出與與民眾切身相關、恐會排擠國人資源分配的論述,幾乎是戰無不勝。攜手佔據多數的在野黨們,接續若想有所作為,就必須想方設法破解此招,而唯一能讓我想到的,就是得提出讓民眾「感同身受」的事例,做為強化法案正當性的佐證。

所謂「感同身受」,就是用具體的案例,來誘發人們的「惻隱之心」,藉以跳脫出利益計算的窠臼,提升至作為人類普遍性的思考,如此才有機會在投入到事例境遇的情境中,體會到修法的必要性。
就以新冠肺炎期間、爭議一時的「小明」為例,根據監察院的調查,小明類型多元,人數約為4,681人,當時影響最鉅的群體,應為大約2,539名18歲以下長期在臺生活、就學,前往中國探親後受疫情影響而無法入境之陸籍配偶子女(尚未取得我國籍)。當時若能從數千名案例中,找到非得返台、否則境遇會相當艱難的個案,透過新聞的放送,讓國人理解這些孩子的處境,也許返抵國門之路,就不會那麼遙遠。
中配入籍年限縮短的問題,亦乎如此,兩年也算是挺漫長的日子,若能找出多了兩年而致使其家庭陷入種種不便的事例,據此讓民眾了解縮短對一個家庭籲求正常完整的重要性,或許所面臨到的修法阻力,相對就會少一些。當然,這些故事不會憑空而出,主張修法的立委們,功課真的得做足,倘若都不做功課就逕自提出修法,少了箇中關聯的窘迫性,那豈非證實了,自己的立場,也是基於某種政治意識型態的我執而已麼?

中國籍配偶,其身上的標籤,是多元並存的。他們確實是中國人,是來自我們的敵國,但他們同樣也是台灣人的合法伴侶,是台灣之子(女)的父母,肩負著孕育台灣未來主人翁的責任。您當然可以因著仇視中國的理由,拒絕給予他們更多的權利,但若回頭想想,給這些台灣孩子的爸媽更平等的對待,促進家庭更益幸福美滿,又何須吝惜呢?!

多做點功課吧!在野黨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