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立委陳亭妃日前指出,即便立法院通過了「打詐五法」修法,並且行政院推出「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1.5版,詐騙案件仍呈現猖獗趨勢。台灣近期面臨詐欺案件激增的困境,顯示出現行政府打詐政策的效果並不理想。民眾深受詐騙所苦,而政府的反應似乎未能達到有效遏止詐騙犯罪的目標。

    儘管政府成立了跨部會的打詐國家隊,並由行政院成立專門的打詐辦公室,但這些措施在實際運作中似乎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2023年詐欺案件報案總件數高達3萬7984件,比前一年增加了近三成。這不僅顯示出詐騙手段的多元化和複雜化,更反映出打詐政策的不足。

    這凸顯出當前打詐策略需要進一步強化和改變戰略。台灣面臨的詐騙問題愈發嚴峻,尤其在數位時代背景下,詐欺手段變得越來越多樣和複雜。為了有效應對這一挑戰,教育部門必須在現行課綱中增加國民教育的元素,特別是將數位安全素養和防詐意識教育納入其中,這是對抗網絡詐騙的一個關鍵策略。

    教育系統應該涵蓋如何識別和應對網絡詐騙的內容。這包括對網絡安全的基本知識教育,讓學生了解如何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識別常見的網絡詐騙手法,以及在遇到疑似詐騙時應採取的行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至關重要。學生應該學會質疑並辨別潛在的網絡詐騙威脅,這不僅包括識別詐騙信息的能力,還包括對信息來源的評估能力。透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可以幫助他們在面對複雜的網絡環境時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數位安全素養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應該成為社會和文化的一部分。學習認識可能的數位風險、隱私的觀念、保護自己、資安與數位禮儀等負責任地使用習慣,家庭、社區和媒體都應扮演積極角色,提高公眾對於數位安全素養的認識。此外,我們也需要對台灣社會的數位安全素養進行反思,建立一種更加警覺和負責任的態度來應對新科技網絡詐騙(AI、Deepfake)。這種全面性的教育培養防詐意識認知策略,能內化成為個人認知數位安全及辨別詐騙的能力,除保護自己不受詐騙的侵害,更能防止誤入犯罪組織致觸法網。

    從犯罪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詐騙犯罪的存在和持續是由市場的供需關係所驅動的。詐騙產業,作為供給方,只有在其服務(即詐騙行為)找到需求(即潛在的受害者)時詐欺犯罪產業才能旺盛。就打詐戰略層面而言,從被害需求面向來強化作為,詐欺產業鏈自然無利可圖不打自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