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抗通膨之戰,全球各大央行正進入「痛苦」的新階段,經濟學者警告,達成通膨率降至2%目標的代價將是經濟衰退。全球投資人也意識到主要央行短期不會有寬鬆政策,衰退憂慮升高,而目前大部分國家的整體通膨率從去年秋季就開始大幅下降,但核心通膨率仍位於或接近多年來高點,令各界擔憂央行將難以在不致陷入衰退的前提下達成降低通膨的目標,而法國巴黎銀行首席美國經濟學者李嘉唐納表示,「通膨要再次大幅下降,將更加困難,需要承受更多痛苦,包括下半年可能出現經濟衰退」。
一、抗通膨之戰艱難 連美國通膨降溫都被克魯曼評只是幸運
目前美國是少數讓通膨降溫的國家,自去年3月以來,Fed曾連續升息10次,共升息20碼,不過最新數據顯示美國通膨已顯著降溫,6月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3%創2021年3月以來最慢增速,已連續12個月降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在紐約時報專欄批判此為Fed升息歪打正著,而美國經濟在Fed連番升息衝擊下仍展現強大韌性,顯示整體需求強得出乎任何人預料,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拜登政府的政策似已鼓動一波巨大的製造業投資潮,若不是Fed大幅調升利率,這可能又會助長通膨竄升。所以,在Fed試圖讓經濟降溫的同時,Fed實際做的,或許只是「防止經濟變得更火熱」,進而藉此讓經濟(從疫情扭曲)復原的力量降低通膨,克魯曼直言美國「通膨減緩」的過程能無痛進行,為歪打正著的幸運,從上可見抗通膨政策的難度之高!
二、台灣央行已多次出現誤判的危機
回觀台灣的抗通膨政策,現任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強調其有抗通膨三大政策工具,央行政策工具包括利率、匯率,及貨幣與信用管理三大工具,透過資金借貸成本及數量,以影響實體經濟,落實多重目標,即價量並行、漸進緊縮貨幣政策,抑制通膨預期,而「我國通膨相對溫和」是台灣央行最常回應媒體的口號,然而,台灣抗通膨政策已出現數據失真的問題,因台灣的通膨看似相對其他國家低,但這統計數字是建立在價格管制衍生的龐大成本,以及因樣本偏誤致使數據低估之上,再加上央行總裁楊金龍仍認為今年CPI不會超過2%,但主計處在今年的2月9日,卻上修原於去年11底預測的今年CPI年增率,從1.86%升至2.16%,突破了2%大關,已證明央行總裁楊金龍的判斷失誤,而台灣抗通膨政策的決策長期保守,也持續判斷錯誤,因台灣抗通膨政策成功的關鍵,在於需央行在物價相對平穩等對的時間點,提早抓對時機做好加強升息的契機,但目前靠升息抑制通膨的央行,卻又被俄烏戰爭影響供應鏈、疫情塞港阻礙供給蒙蔽雙眼,誤判這波外部問題緩解,物價就會回穩。央行從去年開始升息都是一次跑半碼,在景氣仍向好的時候,升息手段不敢從鷹,多年過去了,台灣景氣陷入低迷,央行依舊拍板升半碼。
三、居住正義和台灣抗通膨政策的關係
716凱道遊行約有三萬人喊「居住正義」,居住不正義一直是台灣人民心中的痛,而台灣實際的通膨壓力遠高於公布的數據,將真實的住房成本適當反應在CPI,或是放寬價格管制,台灣的通膨率就會大幅上調,這也是台灣在CPI–房租類指數可能因樣本偏誤造成嚴重低估問題,再根據台灣民間租屋平台的房租大數據資料,重新計算CPI–房租類指數,則通膨率將大幅上調,顯示民眾真實的生活成本已被低估, 檢視台灣房價過去20餘年的上漲幅度,自2000年第1季至2022年第3季,台灣實質(名目)房價累計漲幅高達197%(278%),名列世界前茅;相較之下,鄰近的南韓與香港在同期間實質房價累計漲幅為48%與163%。房價持續上升不僅會使得房租上漲,帶動通膨上升,台灣房價持續上漲,更已對台灣整體經濟與生產力造成的長期損害。
四、央行在居住正義上不可不作為 可使用「選擇性信用管制」搭配「貨幣政策」組合
然而,台灣央行在居住正義議題上卻持續不作為,先自我宣稱房價高低不是央行關心的重點,並以租稅政策是抑制房價最有效的工具為由,將抑制房價的責任轉移給其他部會,且從2021年12月之後,央行認為過去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的「執行成效良好」,就再也沒有提出進一步的管制措施,而央行正視處理高房價的責任,運用政策工具挽救台灣的實體經濟,才是抗通膨的治本之道,因台灣房價上漲不僅幾乎沒有「財富效果」,而且從產業關聯度來看,房地產相關產業從來都不是台灣的經濟火車頭,即使2003至2014年期間超過10年的房市多頭,營建工程業與不動產業對於台灣GDP的貢獻,卻未見顯著上升。在目前低利率、高房價,同時有大量餘屋被閒置,企業投資房地產與建商餘屋貸款又快速增加的背景下,房價續升不僅無助於經濟復甦,恐怕會導致更嚴重的資源誤置,而台灣央行應在房價大幅上漲預期形成之前及早部署總體審慎政策,以穩定房市與金融體系,防範金融循環的中期風險,同時,必須採用適當的政策工具,透過「選擇性信用管制」搭配「貨幣政策」的組合,以履行其穩定金融的法定職責,台灣先顧好居住正義,抗通膨政策才會順利,此為治本之方。
文.張天泰(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