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要把這些衣服拿出來,因為這包裹實在太滿了,噢!我到底買了多少。」時尚部落客流行開箱買回來的包裹,一個買的比一個多,甚至裝滿超大紙箱,直接用倒的,過去五年內,「快時尚」領導品牌的零售商每年成長百分之 9.7,超越了傳統服飾品牌每年僅百分之6.8的成長,而中國快時尚品牌「SHEIN」正強勢出頭,2021年營收更達到新台幣4577億元,企業估值超過日本的UNIQLO,市佔率也超越Zara和H&M的總和,價格低廉,而且快時尚有上千種新品誕生,成功贏得Z世代年輕人的喜愛,然而,快時尚已導致嚴重環境汙染,根據綠色和平推估台灣20至45歲的消費者,每年丟棄衣服高達520萬件,等於每分鐘有9.9件衣服遭丟棄。平均一人擁有75件衣服,但其中15件衣服幾乎沒穿過。過度消費浪費,造成環境嚴重的負擔,粗估全球紡織品的垃圾一年就可以達到250億磅,而快時尚也同時加重環境的負擔,時尚產業被視為全球第二大污染產業其來有自,棉花生產3磅用來製造T恤和牛仔褲的棉花,需耗用1磅化學肥料和農藥(數據來源:「持續棉花種植計劃」(Sustainable Cotton Project)),會造成的土壤污染,並且消耗大量的水,而漂染、刷舊、定色等程序亦會用到上千種的化學物質,若無做好環保處理,會對水源造成嚴重的污染。而近年流行的各種機能服飾大量使用了合成、聚酯纖維材料,都是屬於高碳排的石化工業的產物。清洗時,塑膠微粒恐隨污水排到海洋影響海洋生態。  

  一、快時尚破壞地球環境永續發展  歐盟訂出「2030年」淘汰快時尚

  根據經濟學家茱麗葉‧修爾所寫的《新富餘:人類未來20年的生活新路徑》,美國人的消費能力是五十年前的三倍,購買的服飾總數也是二 十年前的兩倍。1911年時,一般美國人每年購買34件衣服,到了2007年,每年平均購買的服飾總數則增加到67件,相當於每四到五天就買一件新的衣服,而快時尚透過低廉和快速的通路,更惡化濫買成衣、隨意丟棄造成的連鎖性環境污染風氣,故歐盟執委會曾表示:「全球實際上只有不到 1% 的紡織廢料回收到新衣服中,大部分最終都進了垃圾堆之中。」我們每天在倡導行動的永續,截至目前為止看起來就像淪為口號一般空泛無解,故歐盟力求改善快時尚對環境造成的汙染,甚至訂出在「2030年」之前將快時尚淘汰。

  二、「Less is more」哲學美學可取代無理論基礎的快時尚

  在Matt D'Avella 執導拍攝的紀錄片《 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Minimalism: A Documentary About the Important Things 》中,不僅解釋了極簡主義的根源, Joshua 和 Ryan 也透過兩人的生命軌跡分享,提醒觀眾進入各個階層的極簡主義者的生活中,探究極簡主義在其周遭環境、行為與思想中的表現。片中也透過哲學、社會學、神經心理學、人類學和經濟學等角度去剖析資本與消費主義對人類帶來的影響,而在這個年代,人們正享受著人類文明歷史上最高的生活物質水準,為什麼物質慾望會如同黑洞一樣,只讓他們卻還渴望更多的物質消費卻無法停止?且目前社會有太多的人崇拜自我縱慾和過度消費,個人價值定位已經不是根據他所做的事,而是他所擁有的東西,但到人生的最後我們發現只有快時尚物品和濫用消費,根本無法滿足我們追求的生命意義,只會汙染和破壞地球環境,在鼓吹資本與消費文明的時代,快速的物質消費定位了我們的階級,廣告與範本造成了強制性的消費,使我們成為了這個世界想說服我們成為的樣子;擁有更多空間和物品,卻再也無法從容地真正掌握自己的幸福生活。

  三、改善快時尚問題  從分辨「需要」和「想要」、「實然」和「應然」開始

  哲學家休膜(David Hume)一再提醒「實然導不出應然」的邏輯原理,面對「快速時尚」 產生的過度消費和環境汙染,第一要能夠分辨「需要」和「想要」,我是「需要」這件快時尚衣服,還是「想要」這件快時尚衣服,面對快時尚造成環境污染的「實然」,不應屈服於現實,須採取「應然」的思考和行動路徑,去改變現實,創造有利於環境永續發展的新現實,面對「快時尚」惡化環境汙染的壓迫,解法須從思考技術為起點,可試著縮減原本購衣的頻率,例如,原本一週採購一次的人,可以試著延長為一個月採購,原本一個月採購一次則挑戰延長為二個月購買一次。隨著放慢購物的節奏,也養成每個月整理一次衣櫃的習慣,每每都能找出深藏在衣櫃底層的「壓箱寶」,然後你會發現,其實根本不須再採買了。同時還能審視哪些衣服幾乎沒穿到,下次別再買。如果不想穿的衣服狀態仍舊良好,可以拿去舊衣回收或是捐給社福團體,或運用創造力把舊衣服改造成新穿搭,總之,解除快時尚造成環境汙染的關鍵,在學習分辨「需要」和「想要」、「實然」和「應然」的思考技術為起點。 

  最後,筆者以一個隱喻故事做結尾,希望透過此故事,讓社會意識到快時尚導致環境汙染,負面影響地球環境永續發展的問題迫切性,以及提供相關思考技術的解法,此故事如下。

      近年來「快時尚」迅速興起,社會因盲從快時尚而出現過度消費的現象,不只產生浪費問題,甚至是環境汙染、剝削勞工等問題,根據統計,相較西元2000年,每人每年平均購買衣服量增加60%,但保留下來的數量卻只有過去一半,而調查記者小張特別針對此新聞議題,電話訪談了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電影配樂大師林強、經營 Gold Zipper 網站的Maria Lee。

  嘟嘟嘟,連線電話一一接通。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我是全球12 億天主教徒最高精神領袖,在公開場合的服裝大約五套以內。」

Mark  Zuckerberg:「Facebook全球每月活躍用戶數達到28億人,我目前約有850億美元,但我衣服常常都買一樣款式,前陣子還被老婆Priscilla Chan提醒,可以多買其他顏色的衣服。」

      電影配樂大師林強:「我認為簡單即美,華美的、昂貴的衣服不是我關注的重點,所以我常常穿同樣的藍色襯衫和咖啡色褲子,就出席公益活動的場合。」

  經營 Gold Zipper 網站的Maria Lee:「我在2017年做了一件洋裝連續穿一個月的行動實驗之後,了解自己的衣櫥,從一個沒有意識的消費者,慢慢成為一位熟知物品的,有主體性的真正擁有者。」

在整理新聞訪談人物的文件時,調查記者小張突然想起,過去他約二十年前大學時代,曾流行過女性穿垮褲把屁股縫露出表示性感時尚,也出現過女性把絲帶和方巾綁在右手臂的配件時尚,但不論垮褲把屁股縫露出、絲帶和方巾綁手臂的時尚文化,在這二十年曾重複出現,正好小張論文研究主題為德國大哲學家Ernst Bloch,他早已點破時尚的秘密,Ernst Bloch直言批判時尚是追求舊,並無創新:「我覺得現代人盲目花費大量金錢與時間追求時尚,表面是求新,實際上是重複著舊的模式,新時尚是舊時尚的不斷循環,但現代人卻未察覺。」

文.張天泰(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