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莫莉從《大學生了沒》出道,經常現身在各大奢侈品牌活動,IG也有80.6萬人追蹤。但她日前出席活動時被抓包尾隨和緊握南韓歌手IU手臂,即使道歉後仍一發不可收,接連被挖出偷戳丁海寅手臂、疑似帶頭霸凌人的醜聞,慘遭網路炎上,事後又神隱兩天,試圖甩點鍋給自己粉絲,結果慘遭痛批,事發至今1.8萬粉絲已「脫粉」,綜觀此事件,筆者反而認為80.6萬人也需反思負起責任,因為莫莉被定義為時尚網紅是這些人建構養大的。

  一、「時裝周→時尚雜誌→成衣」的工業機械複製文化  

    目前大多社會大眾認為經過「時裝周→時尚雜誌→成衣」,這個機械過程,就能傳遞「時尚價值」或「時尚特徵」,於是跟著模仿穿搭,就認為自己掌握時尚潮流,但未警覺到自己認定的時尚品味,正被工業生產線程序化、機械狹隘化,可能自己盲目追隨的時尚網紅,從頭到尾都在模仿「時裝周→時尚雜誌→成衣」工業機械複製文化,導致社會大眾花了許多資源追求時尚價值,會是上錯車一場空。

   二、以哲學家班雅明理論檢視時尚網紅

    而班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很早就區分兩種不同的美學價值:第一為 「崇拜價值」(Kultwert),崇拜價值存在於具有「靈光」(aura)的傳統藝術作品,第二是「展覽價值」(Ausstellungswert),為作用在機械複製的藝術品中,所謂機械複製的藝術作品便是如攝影、電影之類可以透過生產工具與方法進行大量複製、蘊含美感價值的物件,同時因為基於生產過程的差異,機械複製的藝術作品往往比傳統藝術品容易取得、購買或擁有,顯而易見,莫莉之流的時尚網紅,是寄生在服裝成衣工業文化,並以此吸引不真正理解時尚價值的社會大眾,進行營利,成就所謂的時尚聲量,回顧服裝生產歷史,因為生產技術與工具進步,讓服裝可以進入「文化生產」的理論視野之中,所以現代的服裝作品,是屬於機械複製作品那種可被大量生產、容易擁有的物件,而根據班雅明的思辨,因機械複製的藝術作品,失去了作品的「獨一無二性」而來的「靈光」,故當我們能擁有、購買、隨意擺弄、丟棄那個物件時,便不會對其懷抱著崇拜,而原先的時尚價值,並不是某件服裝或作品本身,而是它內在蘊含的價值體系,因此價值體系的上游創造性根源是可被崇拜的,而不是現今網友熱於追蹤寄生在下游機械工業文化的時尚網紅。

   三、關注莫莉「人設崩塌」不如關心其「時尚圖像」模糊

    另關於莫莉的「人設崩塌」議題,筆者一直認為人設是被建構出來的,而「人設」概念來自網路次文化,完整的說法是「人物設定」,用來形容動漫和小說等作品中對虛擬角色的外貌特徵、性格特點等,如今多用來形容公眾人物塑造出的形象,人設之於時尚網紅,相當於包裝之於商品,目的是吸引粉絲,人設的建構和崩塌,很明顯可透過人為力量進行操作,莫莉因緊拉IU手不放,裝熟抱Hanni的最大問題,在於莫莉「時尚圖像」臉孔模糊,甚至被網友說蹭過頭丟臉到國外去,而後續莫莉舊時霸凌醜聞被曝光,也是後續好事網友進行「人設崩塌」後的落井下石,與其在意「人設崩塌」,不如關注莫莉的時尚圖像,什麼是「圖像」(image)?根據《張氏心理學辭典》,「意像」(image)一詞是指「記憶中以往感覺經驗的重現」;意指「人們對於某人或某事物,在心中產生一種『它像什麼』或『應該像什麼』的心理圖像(a mental picture that you have of what sb/sth is like or looks like)」,也就是心中的影像可以組織與轉變成知覺訊息,所產生的象徵性圖像。學者Freema Elbaz在1983年提出「圖像」是一種簡約、描述和隱喻的說法,是一個引導及監督個人行為的心理模式,它含有個人的情感成分,能看出一個人對外在事務的解釋與心理運作,圖像可以說是他們對於自身的工作角色與政策價值,所賦予的一種樣貌或印象,通常包含個體本身的信念、態度、特質、隱喻、價值觀等重要內涵之投射,此次莫莉緊拉IU手不放,裝熟抱Hanni等現象,便可看見莫莉在時尚的無自信,感覺莫莉是在追星不是真的時尚專業行家,甚至會追問莫莉是否真正理解國際時尚?這些莫莉不能回答的問題,讓莫莉的時尚圖像臉孔模糊,總之,筆者認為透過哲學檢視時尚,更能鑑別哪些是靠世俗名牌建立網友認同,但時尚圖像模糊的時尚網紅,哪些是不靠世俗名牌,仍有創造時尚流行能力,時尚圖像輪廓深刻的專業行家。

  文.張天泰 (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