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九月開始,無論是公家機關或民間單位都陸續接到疑似詐彈客的恐嚇信件,揚言要放置炸彈或隨機砍殺路人等行動,警方在接獲報案後,便協同偵查隊與調查局立案進行追查,在他們追查後發現,犯案者疑似是早已離台的中生張海川,他透過跳板程式與境外IP來避免追查,其背後動機根據媒體報導,疑似是要報復當初在台灣被起訴而心生歹念,但究竟事實真相如何,恐怕只有將嫌犯逮捕歸案才能釐清,雖然中國公安回報嫌犯已於5/5到案說明,但直到5/20為止台灣都還陸續有收到恐嚇信件,讓這起事件更撲朔迷離。
詐彈客信件遍跡全台造成人心惶惶
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各地方收到的恐嚇信件達258件,收件對象除了台鐵、高鐵等大眾交通運輸單位外,另外還包含學校與遊樂園區及總統府都有收到類似內容的信件,平均每個月就有接近30封恐嚇信件,不只考驗警方的辦案能力,也考驗社會對安全事件的承受度,但如此頻繁且隨機的模式,讓人不禁懷疑寄送恐嚇信件的背後目的是什麼?及是否有其他共犯?
會引起懷疑的原因,除了動機不明外,另外就是頻率與發動對象過於隨機,雖然警方推測是因為張姓中生不滿在台期間因觸法而被警方拘留所引發後續一連串的動作,但卻無法解釋為何信件寄送對象是隨機挑選,且並無鎖定特定目標,但都同樣引起民眾的不安,並讓警調等單位疲於奔命,而即便查出嫌犯可能位於中國,但至今中國公安態度消極,反而是中國官媒大肆報導,讓人更加懷疑原因不單純。
背後目的不明更讓人起疑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是馬英九時期與中國當局簽訂,除了促進跨境打擊犯罪能力外,也成為中國當局對台統戰的管道,但在這次的事件中,似乎沒看到中國當局想要利用兩岸共打機制進行統戰的作為,,反而是利用官媒對台灣檢調單位的辦案進度大力嘲諷,也連帶批評台灣的治安敗壞問題。
在觀察中國公安與媒體的行為後,可以推測這次的詐彈客可能是中國方面有意為之,除了能測試檢調單位對緊急狀況的應對能力底線外,也能暗中觀察台灣人對緊急狀況發生時的應變能力和態度,這些都有可能成為中國未來對付台灣問題時所能應用的經驗。
台灣可能實行的應對措施
由於這類事件在操作時,往往需要有新聞與社群媒體作為觀察點,以作為後續策略調整使用,相對於中國的高度新聞管制導致難以觀察,台灣自由開放的空間反而讓中國在進行輿論戰驗收上更顯得得心應手,因此首要目標就是阻礙這些訊息觀察的鍊結,除了請媒體降低新聞曝光外,也要讓台灣人養成在面對緊急狀況時臨危不亂的精神與態度,從中阻礙中國的觀察標的,與此同時,檢調單位也應該重新檢視兩岸犯罪共打機制的效力,並審慎思考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的可能。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