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捷克不管是人種和語言都不一樣,但越南文化可以算是兩國共同的連結,而這個連結除了外交以外,還可以在國防以及民間往來具有正面作用
捷克非常特別,越南裔是唯一的少數族裔;同時台灣是越南勞務輸出最大的目標國,第二名則為日本。而同時越南人也是台灣在90年代之後第一大移民,因此前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才會說「越南語可能會變成台灣第4種通行語言,不要忽視這種可能性。」,也就是說未來兩國不僅是台灣的國家語言和捷克語,也有越南文的角色。
其實筆者長期有一個疑問,國防大學語言中心有西文、法文、德文、俄文、阿文、日文、韓文及土耳其文等班隊,但實際上依照台灣的地緣政治與安全來說,越南文和菲律賓文的的重要性,遠比德文和土耳其文重要,甚至現在台灣的海空軍合作上,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法國的角色,導致幻象戰機幾乎已經過時,但近期台法軍事又有恢復合作的跡象。但此外德文和土耳其文的重要性其實都不比菲越甚至印度文重要。因此台灣在軍事語言政策上真的需要調整,有些語言該刪除,有些語言該納入。
台捷兩國近年關係日益趨近,甚至傳出中華民國陸軍有意採購捷克DITA砲車,但相對於捷克語,越南語在台灣的學習動能是比較強的,同時國軍內部亦有會越南文的台越混血,但這種能量是不夠的,必須有軍事越南語才可以。
此外,捷克是越南在歐洲關係最好的國家(假設不把俄國算在歐洲),而捷克眾議院和台灣立法院日前以國會的角色簽署友好合作聲明,這等於以國會外交的方式進行聯合聲明,目前越南在對台交往上仍限縮許多,未來台越之間除了可以透過美國、印度以外,又多了一個捷克可以當作公正第三方平台交往,假設可否透過捷克參眾議院讓台灣立法院長與越南國會主席來一場巧遇或多邊國會外交,畢竟台灣的國會和政府要找到越南語的人才,還是比捷克語簡單很多倍,國會外交不比元首會晤,國會外交更需要人的溫度與密切接觸,背後代表著群體而不是少數菁英,同時,不管是國會外交或政府外交,都需要兩邊文化交流的深度去支撐,因此語言溝通與文化共性就是一個優勢。
現任駐捷克代表柯良叡會基礎的捷克語,從中可以發現台灣外語學習政策的錯誤性、國際事務人才與他國研究過度偏向少數國家,以及針對少數語種國家必須多語共營的急迫性,新加坡對印度的外交也是透過共同語言:英語和淡米爾語當成主要連結。同理替換,捷克與台灣可以透過越南裔、越僑當作連結兩國關係,也就是兩國終於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個共同的種族與文化,而捷克目前算是中東歐與我們交流層級最高層面最廣的,而中華民國政府確實在國防層面也需要捷克軍火在陸軍的武器變革的需要,捷克在科技工業領域和台灣已經開始合作,同時越南人在台灣不論是科技業還是語言教育業,都跟整個供應鏈移轉有很大關係,所以不論外交、國防和產業,越南文是穩固三邊關係的一大利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