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每當新市長上台,需通勤往返內湖的居民或上班族都引頸期盼,能否「新人新政」改善內湖交通,卻屢屢失望收場。當年馬英九拒絕文湖線改採「高運量」,卻無視內湖科技園區持續發展,種下惡果,郝龍斌接續幫該條路線剪綵通車後,機電系統屢生故障造成停擺,讓他只能道歉,還遭監委查辦,轄下捷運局長與北捷董事長也雙雙丟官,縱使後來甚少再有駭事,廣大內湖苦主們面對當地流動人口越來越多,這條「中運量」捷運每班車卻只能載400多人,也只有再次失望的份;而到了原本上任之初誇下海口要「九個月提規劃」的柯文哲,最後也以一句「內湖交通沒救了」草草認輸,進而害其「接班人」、前副市長黃珊珊,在其政治發跡的「本基地」港湖區得票也淪老三。
蔣萬安當初宣示要從「時間、空間、運具」三面向解決內湖交通,並稱柯文哲傷了內湖人的心,然而上任至今所拿出的錦囊妙計,竟全是早被柯文哲用過,後擺在倉庫裡臭酸已久的「舊貨」。
首先,蔣市府從副市長李四川口中證實,將提出擬推有「四折甜甜價」的「北捷早晚鳥票」,就是延續柯文哲2015年所提出的「呼籲分流上班」,再輔以郝龍斌2009年為挽救文湖線因常故障而沒人敢搭的降價優惠(六折)稍事修改所提出之見解,惟猶記得當年,柯市府信誓旦旦提出研究報告,指出「內科主要道路易塞車時段為早上8時30分到9時30分、晚上6時至7時,呼籲企業主彈性調整上班時間」遭網友質疑為廢話,那川伯這番高見,也只是「具象版的廢話」,更還包藏要市民為了省錢省時,自願「早去晚回」的「製造甘願」,連和企業主喊話的力氣都省了。
再來,蔣市府要北捷把文湖線列車「拆座位與行李架」並「加密班次最快80秒一班」,後者2016年的柯文哲不僅做過,還一度加密到「車剛走,20秒後又要來了」的緊密程度,而前者柯市府也分析過,但未付諸實行,因佔全文湖線三分之二的「龐巴迪」車廂,一列車廂僅能拆除2行李架和4張座椅,只得增加6人空間,就算是另外三分之一的「馬特拉」車廂,一列車廂座椅全拆,也只能增加約20人,全線座椅全拆的預算高達新台幣9000萬,不耐久站的族群未來恐還得自備「童軍椅」,變成四肢健全人士專用車,也與弱勢優先的精神背道而馳,總體來看毫無意義,才不了了之,想不到七年後的蔣市府再拿來用,還神氣地發新聞稿稱「尖峰時間每小時增加1000人次」,對應產業發展局最新統計內科高達超過16萬之從業人口數(若算廣義「大內科」則超過21萬,內湖人口為30.8萬),宛如「拿漱口水救火」。
至於蔣市府提出將「通勤專車」增班、開新路線規劃,又是奠基於柯市府2016年提過的政策之上,還被同黨議員質疑增班後的公車只會讓道路更塞,而蔣萬安曾經獨創的「預約公車座位」則再也沒聽他說過;蔣市府稱要在三年內花3.57億在29路段設立智慧號誌,也只是柯市府卸任前設置106處智慧號誌的延續,當時稱節省10%至16%時間,如今牛皮不敢吹太大,只「謙稱」能節省5-8%旅行時間,即便如此,套用荷蘭民間企業今年所公布的最新調查,以台北市平均行車每10公里要花上21分10秒鐘的速度看來,能節省的時間為1分3.6秒至1分41.6秒,是足以正常速度唱四到六遍〈生日快樂歌〉的長度,相減後卻仍比地小人稠的香港、新加坡在相同比較基礎下的速度還要慢。比起斤斤計較是否少塞車一兩分鐘,市民要的其實是「不塞車」!真不知道這筆錢是誰建議要柯、蔣兩位「大盤子」替台北市民灑下去的。
綜上所述,蔣萬安去年言猶在耳的「時間、空間、運具」,從他才上任這兩個多月看來,只剩「花時間、佔空間、操運具」,而且全來自於他口中所罵「傷內湖人心」的柯前市長,照搬不誤,不由得聯想,其實這兩位「市政外行」的難兄難弟,全被交通技術官僚玩弄於鼓掌之間,連吃了擺在倉庫裡的過期舊貨,都覺美味可口,而目前蔣市府內參贊機要者,可能盡是些被論功行賞之徒,而無長期認真研究市政之人,不然怎會讓自己的主子,吃下那些或許暫時能墊肚子,但終究會像「柯學長」、「黃學姐」一樣拉肚子的臭酸貨?
如果蔣萬安連這種鑑別度都不具備,又怎會讓市民相信,他有辦法催生「任期內推動「東環線」動工、「民汐線」核定後兩年內動工」等交通重大突破?也許四年後,蔣最為人所知,也最有機會實現的交通政策,依舊是那曾被人訕笑的「深蹲免費坐公車」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