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副總統近日,宣布正式參選民進黨主席補選。蔡英文總統也在第一時間「表達祝福之意」,並表示「只要對民進黨好,她會協助。」兩人在選後互動的高度、默契,為民進黨在敗選之後擺脫陰霾,踏出了穩健且正確的一步。

事實上,自創黨伊始,民進黨的制度一直以來就是「以黨『輔』政」。政黨存在的意義,是引領社會往進步方向前進、匯聚多元民意聲音的平台,因此,在民進黨遭遇九合一選舉的空前挫敗時,現在的民進黨,需要的就是有足夠經驗、智慧、高度的領導者,帶領民進黨重新和台灣社會連結。

這樣的職位,責任重大,且要有十足勇氣承擔,放眼望去,最佳人選無疑就是賴清德副總統。

首先,在此關鍵時刻,接任民進黨黨主席的人選,應具有足夠「政治分量」,才得以讓社會看見民進黨的「蛻變」。原因在於,主席是一個政黨對外的「象徵」,國民黨朱立倫有十六年的行政資歷、民眾黨柯文哲是二O二四的熱門人選,因此,主席有份量,政黨才會強。在民進黨全面挫敗之時,讓賴清德擔任黨主席,其分量足以鼓舞支持者,更能讓全體台灣民眾,看見民進黨選後「大破大立」、「走向光明」的重大決心。

其次,賴清德副總統歷年以來,累積了市政、國政、外交等全方面經驗,更累積了黨內的「政通人和」。四大公投時,他宣講了106場;地方選舉時,他輔選了114場,最艱困的新北、彰化、台中選區,賴清德更是頻繁走訪了十多次,這樣的精神與努力,放在台灣政治史上,都是他人難望項背的成就,更獲得了民進黨內跨派系、不分立場的一致好評。

在民主社會,政黨的意義,從來不該是「以黨『領』政」,而該是「以黨『輔』政」,聆聽社會多元的聲音、創造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接下來,在台灣社會、民進黨的變局中,如何匯聚社會聲音,在「穩定」中求「改變」;如何防範中國的步步進逼。最重要的,如何維繫蔡英文總統六年來,在民主治理、國際外交、社會轉型和社會福祉等各方面累積的豐厚成果,需要每位民進黨員,甚至是每位關心台灣民主的人民挺身而出,而這也才是此次黨主席補選的重大意義。

總統專注國政,黨主席以「政黨」平台,「以黨『輔』政」,匯聚民意、達成共識,回應人民期望,成為輔佐執政團隊的重要利器,而這將是台灣民主政治史上,將寫下的新憲政典範。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