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民視電台系列播出台灣歷史的節目,這次由胡主持人「演義」東海大學的校史,也是首次由「他者」闡述東海大學六十多年來留給社會的印象與記憶。由於這是新任校長主政一學期後推出的「大外宣」,因此特別引起校友們的關注。
胡主持人的開場白是「由於成立於中美還有邦交時期,1953年當時的美國副總統尼克森專程來到台中主持動土典禮,成為台灣教育史和外交史上獨一無二的輝煌記錄。」這是談東海校史的新切入點。
第一單元:「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創建史,東海大學見証台美邦交」。
這個切入點由見証中美邦交作開場,所以由「歷史學者」邵玉銘解釋中國過往十三所基督教大學的「重要性」,接著由「長老教會大專事工會前主委」陳錦生說明美國基督教大學聯董會的角色,政大台灣史教授薛化元和台神研究院鄭仰恩教授扼要說明芳衛廉祕書長備忘錄所提「一所為台灣人創辦的大學」的背景與過程,這是有別於官史中創設東海大學的新論述。
「演義」的重點則在「1950年6月27日,杜魯門中立化台海,外交上因韓戰促成中美共防」。這段歷史由邵玉銘「回憶」尼克森為東海大學主持動土典禮的「新聞」:為了鞏固邦誼,「1953年11月8日,美國總統艾森豪更指派副總統尼克森擔任特使來台訪問五天,就在訪台第四天,11月11日上午十時,尼克森及夫人乘專機飛抵台中清泉崗機場,轉車到大肚山為東海大學主持動土典禮。」邵進一步闡述:「尼克森破土以後,還講了一段話,我還大致記得他是說我們現在中華民國跟美國是站在同一陣線。」(註:邵當年是17歲的高中生)
「演義」畫龍點睛地作結:「這小小動作(破土) 為台美外交寫下輝煌記錄,東海大學也成為唯一有美國副總統親自動土的大學。」台南神學院參與爭取東海創校的傳教士們,似乎都變成了五十年代冷戰時期外交戰場上的無名英雄!
第二單元:「聯董會出資,教職員待遇超優;東海大學獨門,創勞作教育。」
由四位1962年以前畢業的老校友憶往,談早期東海大學的兩大特色:通才教育和基本勞作,「演義」捨本質取其簡要而重「新聞性」,似乎在避免「老生長談」,就連邵玉銘都插隊對「通識教育」侃侃而談。另外由七位新生代的教授們談東海的特色,就連路思義教堂的設計都以「花邊笑談」方式呈現,時差就已表現在重「新聞性」的取捨上了;這是新版校史V2.0會給社會留下的東海印象吧!可見東海大學創校時期所留下的傲人資產,已經褪色矣!
第三單元:「聯董會撤資,促東海自立,擴增系所,開設農牧場轉型。」以及
第四單元:「中研院院士校友十一人,私校之冠,立院正副院長皆東海人。」這兩單元都已不敵「少子化帶來的危機感,以及轉型壓力再現」的衝擊,最後由現任校長接棒:「在AI的發展會影響整個未來的工業革命,所以希望學生都具有運算思維,跟AI思維的發展。」壓軸的是由大渡山學會理事長引申並作結論:「校方要以數位科技,結合週邊的產業鏈,迎接未來更激烈的挑戰。」東海大學未來大學的形影呼之欲出,卻又模糊不明。
這篇改版的「東海校史」,偏重於「新聞性」的呈現,把五十年代大度山上「人本教育」的奇葩,這原本屬於東海資產的特質,竟以花邊新聞般地被「隨性」回憶呈現。當年的「通才教育」和「基本勞作」都在挑戰「科舉教育」的傳統桎梏,期以「全人教育」為台灣社會做出貢獻。六十年後回首,這項傲人的本質竟被「外交成果」所取代了,不勝唏噓!
如今,東海大學再度面臨「轉型」的壓力,董事長三次鏡頭前,還只是陶醉在東海的「昨日大學」而已。至於新校長早已掛出的「未來大學」招牌,這次在鏡頭前並未注入活水,反而有淌入「科技科舉教育」混水的疑慮。
胡主持人最後以國定古蹟路思義教堂明年整修後,「期待以嶄新面貌再現東海」,作為東海大學重新出發的期許;然而大度山基督教文化幾已盪然的「東海新史」,儼然「斷代史」的氛圍,路思義教堂能再恢宏東海大學金字招牌的光彩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