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從海外旅台就學的大四生,可以先說句慚愧的話,寶島台灣的美,我留台近四年為止,竟沒有走過百分之十。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我兩年沒回家過年,於是決定把握留台最後一年的冬天,幹件大事——環島送愛。鐵馬送愛是一個用環島的方式到台灣各地院所進行社區樂齡服務的大學生組織。除此之外,我也積極參與個人社會與環境責任之義務,如淨攤、偏鄉教育志工、實踐減塑生活。我原以為,比起志工服務,環島的體能對於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我來說才是更大的挑戰。但後來我發現,想要在環島過程中達到零垃圾,才是終極大魔王。 

在環島出發前的幾次練騎期間,因為濕冷的天氣加上逐漸變大的雨勢,我們需要有所防備,這讓已習慣拒絕使用塑料吸管、一次性雨衣的我有些猶豫,心想這波雨應該不會太大,淋一點雨也沒關係。就在我開口拒絕購買一次性雨衣的不久,冷空氣加風雨越來越烈,令騎車菜鳥我本人在裝備與體能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最終選擇十分歉疚地穿上了塑料雨衣保暖。

騎乘沿路上皆可看見各種各樣的垃圾,美麗的河濱兩岸深處更是有許多的垃圾。於是我低頭看了看我身上的塑料雨衣,這件雨衣不久後是否也會漂流到海洋環境當中呢?海龜或水母會不會又以為是水草而誤食呢?腳踩踏板感覺又更重了。我原先加入鐵馬送愛是為了到各個院所陪伴與服務長輩,順便藉由環島的機會親眼看看台灣的風景。但在泥濘大雨騎乘的路上,我不禁再次省思此次環島對我的意義。

來了台灣以後,我對於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的敏銳度與關注度直線上升,從最開始實踐的不浪費食物,改掉了我挑食的習慣,到現在積極參與淨攤活動,甚至加入志工服務隊的行列,讓我發現原來環境中充斥了海量的廢棄物,都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息息相關。但是,卻鮮少有人願意為環境買單。大家抱持著“多用一根吸管也沒差”、“多裝幾個塑料袋又不會怎樣”、“少用一雙筷子也無濟於事”、“為什麼要是我環保”……這類的心態,於是一個人吃一餐製造了四個塑料垃圾,三百萬個人吃一餐製造了一千兩百萬個垃圾。

所有人都覺得憑什麼是自己負責保護環境的時候,我決定將這次的環島之旅視為一次“贖罪之旅”。我在生活中浪費了多少資源,就要還以環境多少力量的零碳排放,腳下踩的不是卡路里,而是我每天製造的垃圾的代價,例如身上的雨衣。衍生了這樣的想法之後,瞬間覺得這一趟旅程意義之非凡與重大。由於鐵馬送愛不是以環保為出發點的團隊,無法做到百分百的零垃圾環島,但我依然想用我綿薄的力量或選擇,除了回饋予爺爺奶奶之外,還能回饋予環境。

第一次的雨中騎乘,由於沒有經驗,所以選擇穿塑料雨衣保暖保護自己。往後的練騎及環島過程,勢必會遇到更大的挑戰,希望藉由這次的經驗,努力完善裝備與調整心態,未來在環保與自保方面,我能毫不猶豫地選擇環保優先。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