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和簡體字優劣之分是多年以來爭論不休的議題,究竟哪個才是正式漢字字體?兩方的擁護者互不相讓,各自以不同的見解論證繁體字或簡體字的正統,試圖以文字的優越性壓制住對方,然而,繁體或是簡體真的有所謂上下之分嗎?
繁體字
繁體漢字是由清末所制定,經由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依序演化而來,而現今中華民國沿用此寫法。繁體字又稱「正體字」,筆畫繁複,書寫觀感佳,保存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
由於繁體字體較複雜繁瑣,雖書寫好看但識別普及率低,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制定了相對繁體更加簡化的文字,而「繁體字」一詞出現就是為了簡體字作區別。目前在港澳地區、中華民國皆使用繁體字進行日常的書寫、辨識。
簡體字
最初賦予簡體漢字合法地位的是在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國,後來在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國音常用字彙》,其中也收錄了「破體」、「小字」等宋元以來「通俗的簡體字」。而在1935年中華民國其實已試圖採取使用簡體字來提高識字普及率,但由於戰亂而緩行提案。
最終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同為提高識字率而想使用簡體字,因此在1956年頒布《漢字簡化方案》來藉由漢字簡化來掃除中國內文盲。目前簡體字為中國大陸官方字體,東南亞地區如新加坡等皆使用簡體字。
繁簡比較
在字形的部分繁體字較簡體字繁瑣;書寫上繁體字較簡體字花費更多時間;拼寫繁體是使用注音、簡體使用拼音;普及地則是繁體為台灣及港澳地區、簡體為中國及東南亞;觀感上繁體為華美、檢體為簡潔;在延伸想法上,繁體較為陳舊、簡體讓人想到改革;歷史上兩者多年共存至今;意義中同匯集中華文化的精深。
漢字是由書寫工具的改變而演變,而繁體字及簡體字其實一直都是共存著,為了呈現漢字所代表的音意,漢字進行繁化;為了書寫的方便,漢字進行簡化。
在過去繁簡之中最關鍵的索引是以簡化字體為提高識字普及率,我認為最關鍵的是教育普及而非字體的繁簡,身為在台灣一直學習使用繁體字多年的使用者並不會因字體過於繁複而忘卻日常所用的漢字;在識別未學過的字時,我並不會因為它看起來是複雜或是簡單而突然學會它。漢字的學習是要一直累積的,不論漢字是繁體或簡體,兩者都有特定的意義,在不同的方面有各自存在的必要性,我認為只要在平常的書寫、對話及辨識中能夠運用習慣、恰當,那麼兩者並無所謂高低之分。
然而為何依舊有高低之分的爭戰出現?我認為比起說是繁體字和簡體字間的爭議,不如說是國家與國家間的隔閡吧!在平常看習慣的字形中出現了不同字形,第一個想法不會是看到簡體或繁體,而是會認為留下內容的是中國人或是台灣人。因此我認為繁簡之間是沒有純粹的階級之分,繁簡最初的意義只是種書寫的方式,以教育、習慣為底選擇繁體或簡體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兩者並無任何的階級之分,而是它背後的政治、國家紛爭,導致兩者被當作攀比的籌碼,型塑了兩者間似乎真的有賤貴之分。現代許多人也常使用簡體混用繁體進行書寫,在學生時代會被老師糾正,但私底下為了速度或美觀可能還是會使用繁體及簡體,因此我認為繁簡書寫只要沒有造成太大的閱讀困難,兩者是相同地位的。
繁體字?簡體字?使用哪種字體都是在使用漢字,能讀、能寫,皆匯集了中華文化,多年共存至今,我認為只要不提及政治問題,兩者並沒有優劣之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