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讀者對今年滿十周年的日本311大地震沒齒難忘,2011年日本發生規模9.1的強震,引發海嘯與福島核災。台灣當時立刻發起募款,根據日方統計,台灣捐款至少200億日圓,居世界第一,物資的捐贈也不落人後。2014年高雄731氣爆案,監察院指出台灣人的捐款高達新台幣約45億元。今年4月2日發生的太魯閣號事故,收到的善款總額為新台幣約10億元。其中也不乏名人慷慨解囊,例如高雄731氣爆時,五月天共捐了1500萬。太魯閣號事故時,知名網紅館長陳之漢宣布捐出250萬救災。當然捐款的人不只這些,但從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一句大家最常說的話: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樣的評論若單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角度而言似乎無可否認。

而最近的太魯閣號事故,藝人田馥甄在訪問時被問到是否會捐款,據東森新聞的報導,她則回答:「善意有各種形式的表現,捐款也很棒,只要是有善意,各種方式想表達支持都很好。」最近的爆紅的網紅鳳梨也捐了10萬,卻被網友狠酸嫌少,許多網紅也被許多留言和私訊灌爆,希望他們可以表態捐款。隨著社群愈來愈發達,發生災難或事故時,名人似乎開始變成大眾的標靶,許多人開始認為當這些事情發生時,他們理所應當的應做出一點表示,例如應該PO文或限時動態等。

從這些新聞中不禁讓筆者覺得,何時做善事變成了一種「必須」,甚至有網友認為他們的偶像不表態的話,會讓他們非常失望,這不是另一種情緒勒索嗎?何為情緒勒索,為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提出的概念,常見於許多人際關係中,例如朋友、家人、夫妻、職場等。指的是在關係中不願意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並企圖以威脅利誘控制他人的行為模式。例如:「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沒關係,你走啊,我一個人沒有關係。」等句子,相信大家一定都略有耳聞。就如同上述粉絲或網友沒對名人偶像的喊話,字字句句都顯露出情緒勒索的跡象。

有時不禁會對公眾人物起憐憫之心,身為公眾人物非常為難,享受了眾人的目光,卻也同時被這種目光束縛。有時他們想要保持低調,或是另有自己的做法,但卻被粉絲或網友認為,這是他們應該做的、若你不這麼做的話就不符合我的期望。情緒勒索,似乎除了在感情、工作或家庭裡,開始慢慢延伸到時常與大眾接觸的名人們身上。

隨著社群愈來愈發達,FB的粉絲專頁以及IG皆有回覆私人訊息或留言的功能,但此功能就像一把雙面刃。雖然可以拉近名人和粉絲之間的距離,讓人感覺更加親民,但不免俗的一定也會看到許多類似情緒勒索的語言。若社群是有名人自己把控的,這無疑對他們也造成了另一種傷害。身為一個生活在網路時代的人,須提醒自己,社交媒體是一種可以用來接近、支持自己愛的人的方式,但一不小心也會變成一把利劍傷害他們,因此在使用社交媒體時「謹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畢竟發生災難已經夠讓人痛心的了,不要再去勒索那些你愛的人。同時也可以思考捐錢確實是救災的其中一樣工具,但是否可以運用其他更有利的方法幫助這個社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