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在10年前就拿稀土出口來對付過日本,結果根本沒贏。
當時因為日本扣押了入侵釣魚台的中國船長,雙方鬧僵,中國祭出不讓稀土礦出口的手段,一時之間看似佔了上風。儘管中國官方後來聲稱,並沒有下令禁運稀土礦,卻沒幾個人會真的相信其說詞。日本的反應是立刻多方尋找對策:開發出替代稀土金屬的技術、從報廢的手機與電腦中回收稀土金屬,以及鼓勵澳洲和蒙古開發稀土礦等等,以便徹底擺脫中國藉由高科技對稀土金屬的倚賴,往後再有勒索的機會。
這兩個國家所使用的戰略手段,其實是在不同的時代。
中國扣住稀有礦產的戰略,是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的標準做法。這是一門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到二次大戰盛行的學問,相信國家的力量來自對其地理位置、地理資源與交通管道的控制。一次大戰爆發的遠因,就是列強在帝國主義的驅使下,為了爭奪亞非及東歐土地資源以及對各個重要海峽的控制,而產生的各種結盟與鬥爭關係。
當時的工業,儘管已經突飛猛進,但幾乎沒有替代能源的觀念。因此,誰控制了關鍵的礦產,誰就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因此,為了控制主要的礦產,經常會出現戰爭與外交上的搏鬥。就算在承平時刻,列強也經常隱身在財團幕後,以經濟的手段要去控制外國的礦產。比如說,日本政府為了穩定取得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後來改組為漢冶萍公司)的礦產,躲在背後支持興業銀行和三井財團與大倉組,借錢給盛宣懷。盛氏的抵押品就是這兩座礦山全部的機械、建築物和附屬鐵道,並且在日方的示意下,趕走了本來合作的德國工程師,改聘日本工程師。後來又日本政府又躲在三井財團背後跟孫文做買賣,只要革命軍政府願意讓三井「合辦」漢冶萍公司,就借大筆軍費給孫文。孫文也躲在盛宣懷後面,避免承擔責任。孫文從日方拿到兩百萬日圓之後,藉口說湖南省參議院議員反對,耍賴要求盛宣懷出面廢約。後來日本人遂在袁世凱當國時代提出「二十一條款」,打算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以自己的礦產做武器,來對付其他國家的先例,則以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最為經典。當時阿拉伯世界主導的OPEC產油國家,為了打擊以色列和其盟邦,宣布收回石油標價權,並將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價暴漲了兩倍多,導致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然而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先進工業國家便全力著手開發替代能源,並研究各種防衛機制。日本就是以省油汽車打敗了歐美許多大廠牌。歐美國家在替代能源上也有長足的發展。非OPEC的產油國更加強生產,使OPEC產油國的出產量在全世界的總量比,從原本的80%,下滑到40%。
正如阿拉伯世界難以長久使用石油作為勒索先進工業國家的武器(否則出身沙烏地阿拉伯富豪家庭的賓拉登也不會淪落到得去採取恐怖攻擊),中國也很難指望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靠稀土礦掐住日本和其他先進工業國的脖子。
在全球化時代,決勝負的是人才、資本和技術。中國擁有的是礦產,而不是提煉這些礦產的技術。與日本打過交道的人都知道,日本人不會把核心技術交給外人。中國的優秀人才很多,但真正的高科技人才還是得靠外國大學培養。中國的資金很豐沛,但大部分是外來的投資。在這場對抗中,日本已經研發出比稀土金屬便宜二十倍的替代品,已經找出從廢電器回收稀土金屬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稀土不是中國獨門獨市的產品,許多國家只是沒有開發而已。中國這次敲山震虎,固然讓先進工業國震驚,也促使她們下定決心要擺脫對中國稀土礦的依賴。以現在的高科技,在很短的時間內,中國就會失去勒索先進國家的本錢。
更重要的是,國際經濟的現實不是各國依賴中國(dependence),而是世界各國互賴(interdependence)。中國能以稀土礦逼迫日本,焉知日本不能使用其他武器對付中國?
中國與日本那次交手,呈現出兩個時代的不同觀念。那些在台灣替中國鼓掌叫好的人,觀念是不是也停留在幾十年前?
如今中國想拿10年前玩不轉的把戲來對付美國,把別人當傻子的,自己才是白癡。
當時因為日本扣押了入侵釣魚台的中國船長,雙方鬧僵,中國祭出不讓稀土礦出口的手段,一時之間看似佔了上風。儘管中國官方後來聲稱,並沒有下令禁運稀土礦,卻沒幾個人會真的相信其說詞。日本的反應是立刻多方尋找對策:開發出替代稀土金屬的技術、從報廢的手機與電腦中回收稀土金屬,以及鼓勵澳洲和蒙古開發稀土礦等等,以便徹底擺脫中國藉由高科技對稀土金屬的倚賴,往後再有勒索的機會。
這兩個國家所使用的戰略手段,其實是在不同的時代。
中國扣住稀有礦產的戰略,是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的標準做法。這是一門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到二次大戰盛行的學問,相信國家的力量來自對其地理位置、地理資源與交通管道的控制。一次大戰爆發的遠因,就是列強在帝國主義的驅使下,為了爭奪亞非及東歐土地資源以及對各個重要海峽的控制,而產生的各種結盟與鬥爭關係。
當時的工業,儘管已經突飛猛進,但幾乎沒有替代能源的觀念。因此,誰控制了關鍵的礦產,誰就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因此,為了控制主要的礦產,經常會出現戰爭與外交上的搏鬥。就算在承平時刻,列強也經常隱身在財團幕後,以經濟的手段要去控制外國的礦產。比如說,日本政府為了穩定取得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後來改組為漢冶萍公司)的礦產,躲在背後支持興業銀行和三井財團與大倉組,借錢給盛宣懷。盛氏的抵押品就是這兩座礦山全部的機械、建築物和附屬鐵道,並且在日方的示意下,趕走了本來合作的德國工程師,改聘日本工程師。後來又日本政府又躲在三井財團背後跟孫文做買賣,只要革命軍政府願意讓三井「合辦」漢冶萍公司,就借大筆軍費給孫文。孫文也躲在盛宣懷後面,避免承擔責任。孫文從日方拿到兩百萬日圓之後,藉口說湖南省參議院議員反對,耍賴要求盛宣懷出面廢約。後來日本人遂在袁世凱當國時代提出「二十一條款」,打算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以自己的礦產做武器,來對付其他國家的先例,則以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最為經典。當時阿拉伯世界主導的OPEC產油國家,為了打擊以色列和其盟邦,宣布收回石油標價權,並將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價暴漲了兩倍多,導致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然而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先進工業國家便全力著手開發替代能源,並研究各種防衛機制。日本就是以省油汽車打敗了歐美許多大廠牌。歐美國家在替代能源上也有長足的發展。非OPEC的產油國更加強生產,使OPEC產油國的出產量在全世界的總量比,從原本的80%,下滑到40%。
正如阿拉伯世界難以長久使用石油作為勒索先進工業國家的武器(否則出身沙烏地阿拉伯富豪家庭的賓拉登也不會淪落到得去採取恐怖攻擊),中國也很難指望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靠稀土礦掐住日本和其他先進工業國的脖子。
在全球化時代,決勝負的是人才、資本和技術。中國擁有的是礦產,而不是提煉這些礦產的技術。與日本打過交道的人都知道,日本人不會把核心技術交給外人。中國的優秀人才很多,但真正的高科技人才還是得靠外國大學培養。中國的資金很豐沛,但大部分是外來的投資。在這場對抗中,日本已經研發出比稀土金屬便宜二十倍的替代品,已經找出從廢電器回收稀土金屬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稀土不是中國獨門獨市的產品,許多國家只是沒有開發而已。中國這次敲山震虎,固然讓先進工業國震驚,也促使她們下定決心要擺脫對中國稀土礦的依賴。以現在的高科技,在很短的時間內,中國就會失去勒索先進國家的本錢。
更重要的是,國際經濟的現實不是各國依賴中國(dependence),而是世界各國互賴(interdependence)。中國能以稀土礦逼迫日本,焉知日本不能使用其他武器對付中國?
中國與日本那次交手,呈現出兩個時代的不同觀念。那些在台灣替中國鼓掌叫好的人,觀念是不是也停留在幾十年前?
如今中國想拿10年前玩不轉的把戲來對付美國,把別人當傻子的,自己才是白癡。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