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ㄚㄚㄚ 孔劉剛剛握到我的手了」、「ㄟㄟ 我跟你說 最近那部劇的男女主角好配喔,然後那女二真她媽有夠婊的,」。上述對話是否似曾相識呢?我想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從3月初失控般單日新增九百一千,短短半個多月收斂到新增確診病例連續兩天將至兩位數(至3/22)。

連疫情最嚴重的大邱也始終沒有封城,大韓民國究竟為何能有如此驚人的防疫實力。

原來,2005年的MERS鑄下了個分水嶺。

沒能即時追蹤感染源,沒做完善的醫院防控以及缺乏公開疫情進展,當時的朝鮮半島為防疫舉措做了最差的示範,不過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15年後「漢江奇蹟」竟無預警地降臨了。

痛定思痛的韓國,在吃了MERS一記悶虧之後,在公共衛生上的決心以及毅力,展現了不可同日而語的防疫實力。

「禁止所有外國人入境」,這標語說來容易做來難,背後是多大的商機損失,是多大的外交信用的流失,是多大的政府機關預算撥動和檢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台灣,選擇了丟棄心存僥倖的心態,而治本不治標。在承載了經濟發展和生命安全的天平上,他選擇了後者。

相同的民主化進程,不同的事情處理態度,無形中,兩者高下立判。

近幾年來韓國綜藝節目以及韓劇可說是來勢洶洶,幾乎可說是種追上了日綜及日劇,舉凡《Running Man》或者是《主軍的太陽》《來自星星的你》等等,可說是占據了各大媒體的版面,

從冬季戀歌、大長今到太陽的後裔;從東方神起到PSY、防彈少年團,「韓流」一波波席捲世界舞台,不但替韓國創造了極高的經濟收益,也提升國家形象及民族向心力。

三個關鍵成功要素:有魄力的政府、全球化戰略、培育「一人創作企業」

想想台灣:台灣文創產業發展的三個課題

課題一、政府是否有決心?是否有清楚的戰略?

課題二、如何利用科技產業基礎創造「科技 X 文創」的最大綜效

課題三、台灣的「文化」到底是甚麼?

創意無價,但執行創意一定需要錢

在韓國演藝圈中,跟台灣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歌手藝人與電視電影藝人相比,是比較低階、需要低聲下氣跟製作公司攀關係。無論你是否紅到發紫(國際巨星除外),你還是必須上電視節目宣傳,增加曝光率。再加上有些韓國節目製作肯花大錢請明星,所以才會讓觀眾一到節目播出時段,就乖乖的坐在電視機前守候。

說到錢,就讓不少台灣綜藝製作人除了眼紅之外,也是恨得牙癢癢。節目的製作費當然也是增加內容細緻度的原因之一。以RM為例,一集製作費平均高達250萬台幣的費用,與台灣不到30萬相比,完全是不同等級、無法比較。另外,在前幾天馮光遠與吳宗憲在節目上的辯論中,馮光遠提出:「創意不是錢就可以買到的」;但鬼點子王沈玉琳馬上反駁:「創意用錢不一定買得到,但是執行創意則需要錢來堆砌。」雖然很殘酷,但卻是現實。

編程部門做預算超支可能受處罰,那麼,韓國的戶外真人秀的預算到底有沒有上限?聽到這個問題,溫和的鄭舜泳微微扯了扯嘴角,並向我們做了解答。以韓國三大公共台為例,都會設立一個「編程」部門,負責給所有節目擬定粗略預算。

但鄭舜泳是誰?他可是有30年從業經歷的SBS台柱,「如果是我的節目,就可以接做,不用經過那個節目的審批。」說這話的時候,他的表情也有些驕傲。

台韓兩國間長期以來的相處模式,可從幾個方面來探討,首先是綜藝相關產業方面,無庸置疑地韓國在這一塊確實做的是可圈可點,值得人們的效法與借鏡,但其背後所付出的種種辛酸卻鮮少有人可以感同身受,而這麼說並不是指台灣過的相對地和樂融融,而是指其實每天在固定時段佔據了節目版面的綜藝節目表面上看來是娛樂大眾的表面,演員看上上去是多麼地光鮮亮麗,衣著奢華,但「逢場作戲」、「戲如人生」等等,登台演出的人員就像是戴了面具似地,無論真實生活中遭逢了那些不如意,一旦上了台就得裝出個觀眾所喜愛的樣子,畢竟「收視率」左右著他們人生的大半部啊。

無論是在疫情的危機處理方面還是在演藝相關產業的成就累累,我想根源就來自於韓國人那強烈的民族性,「知錯能改絕不重蹈覆轍」、「永遠都要比別人做得更好」等等都是他們一直以來的處世態度。

曾遭遇過「日軍強占期」的他們被視為恨的民族,而令他們忘記歷史傷痛的方式便是努力用鮮血汗水努力去拚出成績來使,儘管這可能使得外人沉浸於流行音樂和綜藝節目營造出來的理想韓國形象。

韓媒「週刊朝鮮」日前以總統蔡英文為封面,內文大幅介紹台灣的防疫政策,並比較台韓之間在口罩、出入境管制及對中政策上的不同,讚許台灣指揮官的能力,造就台韓今日的不同。

1968年創刊的週刊朝鮮,日前發行的第2597號週刊以緊握拳頭的蔡總統為封面,並下標「封鎖中國─借鏡台灣」,透過封面故事詳細介紹台灣這段時間以來的防疫政策,在官網上的內容介紹,以「對中貿易額近似於韓國,防疫政策卻完全相反」做為引言。

南韓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大爆發後,一度單日就激增上百例的確診個案,確診人數更突破8千例,南韓政府也投入3千億台幣抗疫。不過,近日南韓的疫情已趨緩,今(23)日新增的確診病例降至64人,讓一名留韓的台灣人PTT上直呼:「真的感動落淚」,並提及韓國疫情能有效控制,關鍵就在「韓國人的態度轉變」及「強大的民族性」。

台韓之間產業發展的根本差異──中小企業聚落 vs. 財團兼併下游

長期以來,南韓一直沒有發展出像台灣這樣,以中小企業所構成的「產業聚落」;而台灣,也從沒有產生像三星一樣,將中小企業吞併,進行「垂直整合」的超級巨獸。

就算是全台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台積電,也僅是以非常緊密的關係進行「垂直分工」──亦即,中小企業從來沒有被台積電「吃掉」,而是長期地維持相當密切的合作關係。

台韓之間如今真正的差異:「研發、創新能力」

在產業逐漸發展成以大財閥為主體的韓國,各大集團紛紛將「研發、創新、擘畫產業前景」等等職責,從政府的手上一肩扛下。

再加上產業整合與企業自身所需,如今的韓國財閥們,若需要工具機就自行研發;需要發展新技術也自己研發──在高額的前期研發成本投入,既不愁沒有資金、也不怕沒有市場的情況下,企業的研發技術,已經逐漸進步到遠非政府所能比擬,亦不再須要政府的介入或是技術轉移。

而台灣因為眾多中小企業的研發經費與能力有限,因此在研發的責任上,幾乎都是由政府、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平均分擔。

在此情況下,台灣的大企業雖然具有較佳的研發能力,但中小企業沒錢也沒有迫切的需求,於是逐漸忽略研發與創新的重要性。

而政府也因為官僚組織的本質、沒有辦法吸納人才等原因,研發能力也逐漸低落──工研院、資策會等當年曾引領台灣產業發展的組織,現在大都已經淪為接政府案子的財團法人。

在這樣的背景與脈絡下,台灣如今已經不需要、也不可能再回到 30 年前的「成功模式」──透過政府的力量,選定特定產業進行發展;或是政府負責研發,再將成果技術轉移給企業──這條路上了。

這樣的路,在現在的台灣社會、現在的時空環境中,已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一種做法。

身為一名國立大學的學生,由於選修了有關於媒體編採方面的課程,所以會在日常生活中時不時地主動或被動地接收到一些時事,例如:新聞、網際網路等等,而這無形中也為我創造了個學習的機會,那就是學著訓練自己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在現代資訊流量龐大且迅速的紛雜的時代哩,明察秋毫、善惡分明彷彿成了每個人的必備技能。

在潮流追星的時代背景面前,是否真的需要緊跟在流行的腳步之後呢?其實不必然,需要做的是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舉例來說:現在很流行一個職業——那就是YOUTUBER,成為了許多年輕人未來的夢想,大家都被其光鮮亮麗且高收入的外表所吸引,不過又有誰能保證自己對於這個職業是很了解的呢?

「成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任何一件事情要做到最好其實都是很難的」,唯有沒有一個行業是可以輕鬆打混就能年收入破百萬的,需要的是自我要求的態度,以及不盲目從眾跟隨他人眼光的自律,而這不就和防疫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嗎?價值觀決定了一個人的行事作風,也決定了它的成功與否。

文/蔡家銓(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語創系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